專訪設計大師何建華:讓“中國設計”走出國門
近日,深圳時裝周上舉行了以“時尚·重生”主題的聯展。中國著名時裝設計大師何建華先生攜何綺雯、練佩儀、何善恒、伍家晴等五位青年設計師一共登場。香港著名設計師何建華,是這次聯展的總統籌,曾參加過國內外眾多知名時裝周。
這是一次“老牌設計大師X新生代設計”時尚與設計的激情碰撞,對時尚深度解讀、大膽冒險與嘗試,同時,更是代表香港時裝設計未來的新生代設計力量與中國內地時尚設計的交流。
三十多年來,他獲獎無數,他是香港時裝設計大師冠軍,轟動香港;他是東方時裝周十佳服裝設計師第一名;他被授予廣東杰出服裝設計師特別貢獻獎;他的設計作品《衍·綠》,被香港文化博物館及中國國家絲綢博物館永久收藏;他被獲得“中國最具影響力時尚設計師大獎”殊榮,他被稱為“中國時尚界的卡爾·拉斐爾或者說是老佛爺”。
三十年,是他見證中國時尚的三十年;三十年,活躍在兩岸三地時尚界,堅守粵港,他最有資格、最能客觀去評論中國設計的過去與未來。在他口中,關于中國時尚設計的過去、未來,就是一部活著的紀錄片:真實、客觀、以及未來感。
談及這次“時尚·重生”主題聯展,何建華表示,這個主題,隱含著他對于中國新生一代年輕設計師的愿望,希望他們能夠為我們中國時尚服飾設計帶來新生力量,將屬于中國的服裝設計帶到國際舞臺上去;同時也期望香港時尚力量經過嬗變后獲得重生。
他說,曾經的香港時尚確實絕對影響過內地時尚的崛起。但隨后,香港大環境變化,香港時尚產業日以萎靡尷尬。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香港的時尚設計環境已經遠遠不如內地。
而作為一個了解香港時尚,又更了解內地時尚的設計師,何建華說,本著設計師的初心,義不容辭為中國設計、中國設計的未來做出貢獻。他深信中國設計,必將走向世界。但這之前,中國設計必須找到屬于自己的時裝語言,創造獨特符號的設計作品。
近年來,他廣泛活躍在兩岸三地,關注中設計、積極促進中國新生代設計力量成長等事宜,聯合發起“中國服飾文化委員會”,致力于培育中國知名服裝設計大師和服裝品牌,讓 “世界時尚看中國”!
Q1:據我所知,在剛剛結束的深圳時裝周上,您攜手香港5名青年設計師參舉辦了《時尚 . 重生》主題聯展,關于這個主題,您是怎么想的呢?
A:受組委會的邀請,我們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六位設計師參與深圳時裝周,這個主題的構思是這樣想的:曾經的香港時尚絕對影響過內地時尚的崛起,但隨著香港經濟的轉型及受制于香港的大環境,一段時間內香港政府不夠重視對時尚產業的扶持,且對時尚產業對香港地區經濟持續發展重要性的認知局限,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香港時尚產業日益萎迷尷尬的局面。
如今香港確確實實需要一次再轉變的必要,而我的身份正置在二者之間,一方面了解香港的時尚現狀,另一方面更加了解內地,所以本著初心。希望以自己的力量幫助和推動香港在新環境新形勢下,重新審視自己,調整觀念,在國家“一帶一路”的大政策利好形勢下,抓住機會,在時尚領域重新突圍,真正促進香港時尚力量在嬗變后能獲得重生。同時,與中國設計一起走向世界!
Q2:與5名平均年齡在30歲下的青年設計師合作,您感受怎樣?怎么在年紀高跨越下,保持作品的統一?
A:與年輕設計師同臺作秀,對于我自己來說是一次難得經歷,作為老一輩時裝設計師,也算是一件好事。
由于各自年紀、經歷的偏差,各自作品難以達到統一性,作為本次聯展的總統籌,在最后的編排和統籌時,確實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但設計是包容的:設計可以是個性的、多元化的、豐富多彩的,各自獨放異彩;同時也是靈動、融合的,自由組合創造新趣味。最終我們以“時尚·重生”為主題,以“多樣、創新”為主線,將不同風格、不同元素、不同創意的設計作品融合、重生,呈現出一場整體上可圈可點美輪美奐的時尚秀。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實驗性的突破。感覺很不錯。
Q3:您是如何保持設計生命力的呢?您的靈感來源是什么?
A:當我一開始接觸到時裝設計那一刻,我就已經深深的愛上他!那一刻,我非常清楚我是為時尚界而生的人!
至于如何保持設計生命力,說來有些不可思議:它來源于我人生中的一切對手一切與我相悖的人和事。那些不屑、打擊、反對,以及陳舊的制度與傳統,就是對我的鼓舞、對我“打雞血”,是幾十年來,我無論是在逆境下還是在順境中,始終充滿旺盛的生命力的秘訣!
關于靈感來源(說到這何老師靦腆的笑了),很慶幸,自己從小便充滿靈氣。一棵草,一條線,一個字,一首詩,一幅畫,一首曲,一朵花,一片云彩,一條小溪,甚至一片連綿的山脈,一望無邊的大海、湖泊、田野……等等,每一樣事物都能勾起我思維的漣漪,觸動我的心靈而噴涌而出設計的激情。我覺得,那就是我的靈感,她并不神秘,虛無縹緲,就是平常之中,我們與之心的交流、溝通,那就成了設計作品中的靈感。靈感,無處不在! 關鍵看你,怎么抓住她。
Q4:目前中國設計在國際舞臺上有了一定地位,在這當下大環境下,一大批中國新生代設計師力量開始崛起,您覺得和您那時代相比,對他們的成長和發展有什么影響?又將遇到哪些機會和挑戰呢?
A:事實上,中國設計尚處在上升階段,在國際時尚舞臺上還不能稱得上有一定的地位。所謂的地位,是無論個人還是我們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和影響力。顯然,這個我們還不夠,我們時尚人還需努力,但這不影響中國時尚發展的大環境,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近年來,一大批新生代設計師力量的崛起確實是不可小覷,他們趕在了這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隨著時尚資訊的豐富和發展,加速了整個國內時尚產業的擴張化、全民設計、全民時尚時代的到來。無疑對新生代設計師創業和個人品牌帶來有利市場前景;但同時,設計師數量逐年呈幾何式上升,競爭局面升級,加之消費者個性化審美崛起,迫使設計師創造“獨特又受歡迎”的設計——在未來,時裝設計不只是做一件衣服,而是帶著鮮明個性的個人名片。一個時裝設計師要想脫穎而出,不得不找到受歡迎且獨特而又個性的屬于設計師自己的設計語言。這無疑是極為艱巨的一件事。
老一輩設計師,可謂見證了三十年中國時尚的變遷與發展,同樣經歷過個人發展與中國設計的大環境,更深刻懂得一個設計師如何成長發展、更懂生活的設計。跨越時空,新老兩代設計師的交流、與激情碰撞,我相信,無論是對兩者,還是對整個設計界來說,都是極具意義的。
Q5:據我所知,近來您頻繁提到“中國設計”一詞,在您看來,如何理解“中國設計”一詞,您覺得中國設計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時裝語言?
A:自從2010年,我回歸自由獨立設計師后,就把發展中心轉移到了繁榮和推動中國時尚力量這個方面來,并不斷地借助各種場合和機會推助“中國設計”。希望通過呼吁老一輩時裝設計師的帶動作用,喚醒整個中國設計的覺醒,帶領著新生代設計力量,共同將自己的設計水平提升到更高水平,與世界時尚高度看齊,并逐漸將“中國設計”推向世界,從而去影響世界,并最終確立中國設計在世界時尚之地位。
這些年來,我們不難看到,中國設計師的身影在國外秀場,我們真心企盼自己設計師的作品,能為中國設計贏得一份榮譽。但很遺憾,這些大大小小的秀,還未能引起世界時尚舞臺足夠的震動,影響力還不夠。由此,當下業內呼吁“中國設計”“中國好設計”,在全民設計的大環境下變得更加急迫性起來。
我始終認為“中國設計”絕不僅僅是,諸如“大紅燈籠高高掛”“雙喜臨門”“龍袍袈裟青花瓷”等等,這些充其量只是設計中的元素而已。真正的中國設計,應該是有國際視野的具有創新藝術性的,與西方文化元素交融的,有內涵,有深度的,將中國文化傳統藝術精華和現代設計藝術相結合的,并創造有獨特符號的作品,才可稱為“中國設計”。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時裝設計語言,這是一個大難題,不是一個兩個設計師可以完成得了的,可能需要一代人一輩子的努力,甚至更多人更長時間。我認為,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設計語言,我們可以在“民族的是世界的”這個概念下,去挖掘多樣性中的獨特性,但一定要具有國際性,中國設計只有成為可以國際流行的潮流,才能帶來中國設計永恒的生命力!比如旗袍,就是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設計,現在很多國內外設計師也都喜歡將旗袍元素融入到設計中。而如何讓旗袍成為沒有國家、地區的限制,全世界都通用的國際流行的潮流,即是中國設計面臨的挑戰。
Q6:對于新生代設計師力量,你有什么想對他們說的嗎?
A: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他們有想法,有沖勁,有天馬行空的創意、創新性,這很好。但必須要沉下心來,真正融入到設計中去,才能做好設計。當下全民設計時代,人人都能設計,這就要求我們的作品更獨特、更加具有個人獨一無二的特質。俗話說得好,相由心生,文如其人,設計也如其人。年輕設計師要做好設計,先要做好人,人品至上,相信好的人品絕對自然能設計出好的作品!
Q7:多年來您一直活躍在兩岸三地時尚界,你怎么看內地和香港的設計環境?以及對設計師的影響?
A:內地和香港的設計環境已經起了大逆轉,正所謂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香港的時尚設計環境已經遠遠不如內地。就我而言,香港新生代設計師前景渺茫,發展是肯定不易;而內地隨著經濟的發展,時尚都市中心,從一線城市不斷漫及到二、三線城市,甚至影響到四、五線縣城、小鎮,時尚發展愈演愈烈,可以預見,中國新生代設計師職業的發展前景看好。由此,香港的設計師現階段必須要向內地看齊,融入到中國內地這個大環境來,發揮自身的設計才華從而帶動香港時尚重新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