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解三國:蜀漢集團覆滅原因(二)
3、蜀漢后期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性錯誤,加劇了蜀漢的覆滅
諸葛亮雖一世英明,但難免也犯錯誤,白帝托孤后,由于諸葛亮的一系列失誤,使蜀國陷入了人才匱乏,國力下降的局面,因此當諸葛亮死后不久,整個蜀國就不可避免的迅速被魏國吞并。當然,將蜀國滅亡的責任全部推給諸葛亮是不公平的,但作為蜀國的核心領導人物,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1)架空劉禪,使最高首腦有名無權
劉備死后,由于劉禪年幼(也亦十七歲),諸葛亮輔政或者說執(zhí)政蜀漢自無可厚非。當劉禪成人之后,諸葛亮非但沒有把大權移交劉禪,讓其處理政事,在鍛煉中得到成長,反而把軍政大權進一步控制在自己手里。從《三國演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劉禪開始并不是個昏庸后主,建興元年秋八月,曹魏犯境,諸葛亮玩弄深沉,“數(shù)日不出視事”,“后主聽罷大驚,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在多次宣召不至的情況下,“后主車駕親至相府”,卻“見孔明獨倚竹杖,在小池邊觀魚”。劉禪心中自是憤怒,但又不能立即表達出來,只能委婉表達自己的憤怒,“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樂否?’”,可見劉禪對諸葛亮目無皇威的表現(xiàn)已然不滿。隨著年齡的增長,劉禪越來越得不到鍛煉,越來越依賴諸葛亮,這就導致了國家元首的孱弱,諸葛亮則功高震主。劉禪想掌權,但滿朝文武都是諸葛亮的親信,劉禪只好信任宦官黃皓,于是蜀漢又重復了漢末宦官專權的老路。蜀漢后期的宦官干政,實是諸葛亮埋下的隱患。
(2)過度集權,導致了蜀國人才后繼無人
蜀漢的人才結構以蜀漢政權的正式建立分為明顯的兩個階段,在劉備集團時期至蜀漢集團時期,出現(xiàn)了五虎上將,魏延,嚴顏,馬岱等等一批數(shù)量眾多,能獨當一面的人才。白帝托孤之后,諸葛亮總攬大權,以至于到了“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的地步,這段時期出現(xiàn)的人才不過只有姜維、張苞、張冀、關興、蔣琬、董允、楊儀寥寥數(shù)人,而且均無所大的建樹。在管理學中,這屬于典型的集權扁平化管理,領導過度集權,就使部下失去了獨立工作的機會,部下的能力也就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便失去了主觀能動性和獨立處理事物的能力。所有的人嚴重依賴諸葛亮,諸葛亮一死,蜀漢人才無以為繼,導致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可悲局面。
(3)重用親信,使原有人才未能充分利用,也導致重大戰(zhàn)略失敗
馬超作為五虎上將之一,盡管能力超群,但因為其生在西北,又時代世家,因此始終被排斥在劉氏集團外。馬超降蜀漢后,從此銷聲匿跡,寸功未立,不僅如此還要時時擔心被加以謀反的罪名,因此行事戰(zhàn)戰(zhàn)兢兢。諸葛亮征討南方期間,坐守漢中時病逝。
北伐的關鍵時候用人失誤,使形勢大好的北伐事業(yè)功虧一簣。首次北伐,蜀軍連拔三郡,關中震動,諸葛亮命馬謖為先鋒、王平為副將去守街亭。結果馬謖自作主張,致使蜀軍大敗,街亭失守。街亭一失,戰(zhàn)局迅速逆轉,諸葛亮無奈只好退回漢中。白帝托孤時,劉備對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是諸葛亮不以為然。因此諸葛亮為此付出了慘痛代價,被司馬懿收復失地不說,還失去了討伐中原的最佳時機,盡管事后“揮淚斬馬謖”,又“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卻與事無補,此時正值蜀漢人才凋零之際,馬謖雖無實戰(zhàn)經驗,卻是一名比較好的參謀,諸葛亮卻不給馬謖戴罪立功的機會,有浪費人才之嫌。第四次北伐,五月間大破魏軍,正待消滅魏軍主力之時,在漢中負責督運糧草的李嚴假傳圣旨,命班師,諸葛亮萬分遺憾地下令全線退兵。原來李嚴因雨運糧不濟,恐其怪罪,所以才假傳圣旨。這兩次用人失誤都導致了北伐功敗垂成。事實證明,諸葛亮識才用才比起劉備相差甚遠。{page_break}
逼反魏延,喪失蜀漢最后的一員猛將。魏延自跟隨劉備的第一天起,就被諸葛亮認定日后必反,倍受刁難,理由是其腦后長有反骨,這種荒誕不羈的說法為諸葛亮逼反魏延埋下了伏筆。諸葛亮不能容忍持不同意見者,每次行軍作戰(zhàn),總是羽扇一搖,“亮自有妙計”,只喜歡下命令,不喜歡大家提意見。魏延錯就錯在了犯了諸葛亮的大忌,他太有主見。第一次伐魏時,魏延獻策,“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嶺以東,當子午谷而投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某卻從東方而來,丞相可大驅士馬,自斜谷而進。如此行之,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也”,應當講這一計策是有效的,后來連司馬懿也說“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魏延對諸葛亮的進軍計劃也提出疑問,“丞相兵從大路進發(fā),彼必盡起關中之兵,于路迎敵,則曠日持久,何時而得中原”,諸葛亮卻說,“吾從隴右取平坦大路,依法進兵,何憂不勝”。魏延開始并沒有造反的念頭,投靠劉備時,劉備正流落襄陽,惶惶如喪家之犬,如要造反,何必要投即將覆滅的劉備?諸葛亮在死前,對姜維、馬岱、楊儀“調度已畢”,對魏延的結論卻是“我死,魏延必反”。魏延作為蜀國的元老,位高權重,諸葛亮對其有功不賞,且處處設防,自然導致了魏延不滿。諸葛亮死后,楊儀獲大權后剝奪魏延兵權,用盡手段逼反魏延,最終自毀長城。至此,蜀漢初期的老一輩武官集團灰飛煙滅,蜀漢再無虎將可言。
(4)窮兵黷武,極大地消耗了蜀漢的國力
諸葛亮在執(zhí)政期間,不顧國力民力,六出祁山。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遠,不僅無法收復中原,反而令國家背上沉重的戰(zhàn)爭包袱,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隆中對”作為一個富有遠見的戰(zhàn)略近乎完美,但戰(zhàn)略規(guī)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外部條件的改變,需要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修正,不可能預期所有的現(xiàn)實情況。蜀漢剛剛建立,便因劉備的執(zhí)意攻吳致使國力大損,蜀漢尚未從戰(zhàn)后的打擊中恢復過來,諸葛亮又要北伐。國家間的戰(zhàn)爭,歸根結底是取決于國家的整體經濟實力,蜀魏亦然。從建興三年討伐孟獲開始,到建興十二年第六次出祁山伐魏失敗,短短九年間,在沒有進行大規(guī)模休養(yǎng)生息的情況下,蜀國持續(xù)發(fā)動了七次大的戰(zhàn)爭,對蜀漢帶來的后果是災難性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蜀國自古以險塞著稱,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蜀國的后勤補給的困難可想而知,而魏國正處平原地區(qū),交通便利,每次戰(zhàn)爭蜀國的經濟耗費必然大大超過魏國,長此以往對蜀國自然不利。諸葛亮想在短短數(shù)年就把魏國吞并,不惜連年挑起戰(zhàn)端,導致了蜀國整體實力的下降,使蜀國最終被魏國滅掉,也使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5)錯誤選擇繼承人,使蜀漢最后的國力消耗殆盡,徹底走向滅亡
諸葛亮將自己的繼承人定為只懂打仗的姜維,姜維執(zhí)政后,首先進行的不是休養(yǎng)生息加強綜合國力,政治革新鞏固穩(wěn)定后方,而是為延續(xù)諸葛亮的戰(zhàn)略思想,不顧蜀漢國力強弱,十六年中強行九伐中原而血本無歸,耗盡了原本就薄弱的人力和物力,瓦解了蜀國的基礎,加速蜀漢覆滅的步伐,舉國上下兵疲民困、怨聲載道。姜維無諸葛亮的威望,執(zhí)政之后,沒有在蜀漢取得牢固的政治地位,連年的北伐失敗,蜀漢上下對其都不信任,于是就出現(xiàn)了前線戰(zhàn)事吃緊,后方黃皓為首的宦官集團滋事作梗的情況,后方不穩(wěn)固前線如何能順利?姜維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才能,在北伐過程中,聽不進部下正確意見,強行推進,導致戰(zhàn)役一次次地失利。姜維的九伐中原不僅加劇了蜀漢集團內部的政治混亂,而且耗盡了蜀漢最后的發(fā)展?jié)摿Γ虼耸駶h最終走上了無法逆轉的覆滅道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