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迎來高成本時代
紡織企業經營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將加快紡織業兩極分化,產業資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流向大企業。從棉紡產業鏈的環節看,上游的棉花和紗線是漲價最多的環節,往下游的面料和成衣漲價幅度相對較小,今后成本將逐步向終端傳遞
從我國經濟和紡織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看,我國紡織的區域產業轉移,不僅僅是基于東、中、西部之間,也要包括走出國門,在海外投資建廠。隨著市場和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紡織的區域化轉移既要加速東、中、西部要素配置和轉移的步伐,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國際市場資源,優化配置要素,提升我國紡織國際競爭力。
2010年,就在我國紡織業逐漸擺脫金融危機陰霾、行業經濟穩步向前、內需市場持續熱銷、外需市場逐步回暖之時,市場對棉花的需求也來了個180度急轉彎,棉價應聲暴漲,創出歷史新高,加上人民幣升值、中美貿易摩擦等因素的影響。頃刻間,讓始料未及的紡織業面臨空前的成本壓力,甚至由于原料不足而導致企業面臨無米之炊的困境。棉花、棉紗連番上漲已成為紡織業加速回暖的隱憂。
中國紡織業運行主要特征
中國加入WTO后,伴隨著紡織品配額制度的取消,我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潛能得以充分展現。受國際市場需求的拉動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有力推動,我國紡織的投資和生產均出現了快速增長。從有關統計數據看,2002-2007年,我國紡織大類的主要產品年均增速均在2位數以上,化纖、紗及服裝的產量5年中幾乎翻了1倍,而坯布和印染布的產量也分別增長了82.4%和91.9%。
2007年后,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紡織品需求銳減并呈現出了持續性低迷態勢。與前期形成的巨大的生產能力相對應,我國紡織總量相對過剩矛盾日益突出,增速出現了大幅下降。
從工業進程看,中國仍處于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轉化階段,中國的國際比較優勢既不在資金也不在技術,而主要表現在資源比較優勢方面,勞動力低價優勢依然存在。由于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勞動力低價優勢已趨于弱化,而廣袤的西部地區仍處于農業社會向工業化初期轉型期,擁有豐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
從國際紡紗業的發展趨勢看,由機電一體化而帶來的高速、高產、高效、連續化生產方式和新型紡紗設備帶來的高品質、高附加值產品,推動著紡紗業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方面轉化。在未來的國際貿易分工中,誰擁有技術優勢,誰將在國際分工中居有利地位。中國棉紗產量雖然在總量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但總體技術裝備嚴重落后,新型紡紗設備精梳機、自動絡筒機不僅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而且與主要競爭對手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相比已有相當大的差距。
2009年以來,國家圍繞“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為紡織行業提供了較為寬松的國內發展環境。國務院2009年4月24日出臺了《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提出,2009年至2011年,我國紡織產業調整和振興的主要任務有八:穩定國內外市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區域布局、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自主品牌建設、提升企業競爭實力。此規劃作為促進建設紡織強國的重要促進劑,有利于紡織行業戰勝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而最根本、長遠的意義在于促進紡織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