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群體決策失敗原因分析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按理說由多個人共同參與決策分析應該能發揮出超常的智慧,但在實際中卻不盡人意,群體決策的結果往往比個人決策更加冒險,犯錯的概率也更大。本來是為了集中智慧的群策群力,為什么最終會失敗呢?
“點菜”的多方博弈
兩個人一起去吃飯,一個是富人,一個是窮人,實行AA制。他們會點什么樣的菜,是貴些的還是便宜些的呢?一家企業的高層管理團隊討論是否準備上市,大家會就此提出一系列問題,比如:在哪里上市,上市后公司能獲得哪些益處,帶來哪些負面影響,上市帶來的益處對哪些人更好,上市的負面影響又會影響到哪些人,對自己的影響是什么……
這兩個例子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是群體決策問題,對于一件需要決策的事項,如果參與決策的人有高度同質性,那么群體決策就相當于個人決策。但現實中,群體決策的挑戰就在于參與決策的個體常常是異質的,因此決策過程中會產生群體動力學問題——參與者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作用關系,決定了決策的過程與結果,這也是群體決策的本質。
在窮人和富人共同點菜這個決策活動中,情景不同,兩個人之間相互的動力學過程也就不同。
第一種情景:兩人并不了解對方的財富狀況,都認為對方與自己是同階層的。富人可能會主張點自己喜歡的、比較貴的菜,而窮人的心情就比較復雜了。他至少有兩種可能的選擇:第一,贊同富人的觀點,點貴一些的、也許自己并不喜歡的菜,希望由此掩蓋自身的貧困,這樣做大多是作為社會人,從自己的社會角色出發來考慮的;第二,點便宜些的菜,并聲稱自己喜歡這些菜,這樣做大多是作為家庭成員,從自己的經濟能力出發來考慮的。
如果窮人選擇第一種方案,兩人會取得一致的決策,選擇第二種則會有分歧,而這種分歧表面上看來是各自偏好的結果,并非財富差距導致的。因此,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群體取得一致決策的背后,每個人的出發點可能是迥異的;而如果群體不能取得一致決策,也未必是表面上個人所言的原因,也許還有背后深意。
第二種情景:如果兩人了解對方的經濟狀況,決策過程則又不同。窮人在點菜時,可能會主張選擇大家都喜歡的菜,價錢在承受能力范圍內即可。富人的心情可能會復雜一些,他的意見更多取決于自己的心理狀態——有同情心時,會顧及朋友的臉面而表示順從;如果有報復心,就會故意為難對方;如果以自我為中心,就會我行我素。因此,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群體決策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群體成員的心理狀態、利益權衡、價值判斷和信念追求。
如果三人或更多的人一起去吃飯,點菜時情況又如何呢?這就要考慮,目的是僅僅為了吃飽,還是一種交際?每個人在群體中的影響力如何?這個群體的文化是專制的還是民主的?情況更為復雜。在群體決策過程中,參與決策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權力關系、影響地位、群體文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最終決策。
誰在左右決策成敗
在復雜的決策過程之后,決策的結果能否成為現實,還取決于參與決策的人采取何種行為或措施,但決策的結果會影響與“被決策事情”相關人員的行為。決策過程與決策效果之間的反饋作用關系,決定了群體決策的“自成功”與“自失敗”特征。
對于成員間差異較高的群體來說,決策的結果可能不是群體共同的結果,而是存在比較極端的分歧:有人希望決策方案能夠實現目標,有人則不希望。進而又會出現不同的情況。
如果決策方案對大家有利,群體就會采取所需要的一切行動使方案實現。這時來看,當初的決策就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隱藏的前提是:大家都希望決策的結果能夠實現,并為此采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和措施。因此,這時的決策其實是自成功的。
例如國家行政當局決定某一年GDP增長保持8%,結果就一定會保持在8%以上,因為大家都會希望這個目標實現,并為此一直努力。而決策的失敗則是由于決策的結果不是大家所希望實現的,人們就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來避免。而如果決策的結果對部分人有利而對另外一部分人不利,群體最后行為的結果就具有不確定性。
群體決策的“自成功”與“自失敗”現象,主要源于群體成員的異質性。比如,在證券市場中有成千上萬名參與者,每個人的決策差異性很大。某人決定在某個時間點、以某個價位購買某只股票,而隨著市場行情的發展,其決策有可能被證實是成功的。
但是如果將該項決策結果告訴證券市場所有的參與者,這個決策就一定不會成功。當大家都知道這項決策結果后,就會改變整個證券市場的動力學過程,使市場變化與當初這一決策所依據的預測不一樣,這樣,當初根據預測來操作的人就難以獲得原本期望的收益。因此,某個“權威”完全可以通過發布“錯誤的”決策結果,影響其他人的行為,以實現自己“正確的”預期目標。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得到的結果往往與當初決策有所不同,扣除其他因素變化的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群體成員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從而使得群體決策具有“自成功”與“自失敗”——與其說是群體決策的結果,倒不如說是群體相互影響的結果,也即有所謂的“未來指導現在,現在改變未來”。{page_break}
無法客觀的群體決策
對參與決策的所有人來說,目標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是單一的還是多重的等問題,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目標和方案也會不同,有時甚至會相互對立,導致遲遲不能形成最終決策。文章開頭提到的企業高層管理團隊討論是否準備上市的例子,針對“上市”這個目標,人人都有自己的算盤和做法。
比如大股東認為上市可以讓自己一夜暴富;參與創業的老臣認為,上市意味著自己即將被職業經理人取代,是大股東排擠小股東的政治手段;大股東承諾通過股份分紅保障小股東利益,小股東則擔心自己退出管理階層后,因管理體制不健全,無法避免大股東故意做空公司,規避分紅的行為……
決策群體的人員構成及相互關系,往往決定著決策的結論與過程。比如,對于容易產生“羊群效應”的群體,領頭羊的意見會成為主導意見;對于容易產生“馬太效應“的群體,最先提出的意見和少數權威者的意見常常被強化。
此外,群體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及是屬于單一對策關系還是重復對策關系,都會影響他們的意見。比如,處于有利地位的決策者很少顧及地位低下者的感受,反過來,地位低下者考慮到自己以后要經常求助于前者,會違心地迎合前者的意見。
決策時間的緊迫程度也會迫使群體采用不同的決策程序。面臨重大而緊迫的決策,集權式決策可能更合適;反之則可以通過多次溝通、不斷反饋的民主式決策。
參與決策者的知識背景、不同特點人員的構成等,也會影響決策的效率和結果。比如工科出身的群體往往邏輯清晰、目標單一而明確,容易迅速形成結論;文科出身的群體則往往各有各的觀點和理由,莫衷一是,決策效率低下。
群體決策方案是否合理,和參與決策者的價值觀、知識范圍、倫理觀也緊密相關,比如理解電子產品市場規律的人,不會在市場擁有量已經達到飽和后,還會被假象所迷惑,以為市場需要仍有前景,還去收購生產線;而不理解這種規律的人,往往作出“短期行為”的決策。另外根據不同的知識,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比如對于企業多元化發展,市場風險防范理論以為這是“東方不亮西方亮”,有助于分散單一產品的市場風險,而資源能力理論則認為這會加劇企業能力的短板制約作用,導致企業漸進失敗。
理論框架、方法工具的選擇也非常重要,20世紀60年代,管理者們熱衷于案例剖析,影射到本企業,再依靠直覺和邏輯推理來作決策;60年代到90年代之間,管理者們的學術水平極大提高,決策時更看重對數據資料進行嚴謹的分析;現在商業模式概念大行其道,管理者開始偏重決策的結果是否具有更多的商業回報。隨著金融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變革,管理者們更多地從全球挑戰、商業倫理的視角來看待決策問題。所以,客觀決策是不存在的,所有的決策都是相對價值分析與判斷的結果。
在決策過程中制造沖突
如何防止群體決策失誤?要想使群體決策過程不受群體思維的限制,就必須在群體中制造合理的沖突。假如沖突是發生在一種彼此融洽的氣氛中,就會有較高品質的預測與估計,最后就能做出一個優秀的決策。
為了盡量擴大群體中的分歧,在決策時就要選擇那些專業背景和思考風格不同的人來參與。如果群體成員能以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就有可能產生出沖突性的理念。當然,這些沖突只能是關于解決決策問題方面的,而不是成員間的人際沖突。
制造沖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頭腦風暴,可以是在專家群體決策的基礎上,由群體成員盡可能激發創造力,產生盡可能多的設想和方案,也可以是對提出的設想、方案逐一質疑,分析其現實可行性的方法。
為了避免群體決策中產生從眾效應,防止過早形成一致性意見,最好的方法是安排一個“局外人”或“挑戰者”,由他專門對其他人的論點提出質疑,探究支持論據以及對其他人的邏輯提出挑戰,提供一系列的建設性批評意見。這種方法能保證群體決策思路清晰,防止決策過程“非理性”。
作為決策的兩種方式,強勢管理的個人決策和相對溫和的群體決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企業的競爭環境已經進入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那么依靠群體決策是相對有利的,企業的管理層就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溝通,充分考慮到各種情況,從而制定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但是如果企業處于一個變革期,或者是出現了足以改變競爭格局的新技術,并且局勢中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制定決策所需要的信息也不充分,這時候就要求企業有一位富有遠見和魄力的強勢人物制定個人策略,并且以較為強勢的精神貫穿到企業各個層面去有力地執行。在危機關頭,緩慢的群體決策顯然派不上用場。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