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職場你有技能焦慮癥嗎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對人才的專業性要求越來越高。面對優勝劣汰的競爭,人們產生一定的“技能焦慮”是正常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有“技能焦慮癥”,說明有上進心、進取心,是件好事,值得鼓勵,這比無所作為,不思進取,甚至于找不到理想工作就“宅”在家里“啃老”要好得多。
對技能的理解要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廣闊的視野。眼下,許多年輕人把技能僅僅看作是考證,片面地把證書當作職場的“敲門磚”。這本無可厚非,但不免有失偏頗。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城鎮1.4億職工中,技術工人大約7000萬,其中初級工所占比例高達60%,中級工為35%,高級工只有5%,高技能人才奇缺。這也提醒一些部門和單位,對職工要加強教育和引導,并通過激勵舉措,促進年輕人將成才、提高技能的眼光投向生產一線,在實際工作中取得成績、贏得自信。
但也應看到,在這種群體性“技能焦慮”中,有不少人憂慮過重,這是職場亞健康的一種表現。一些人不夠自信、內心敏感,看到別人因技能而焦慮,于是為技能而考證,從而獲得安全感,這其實是加劇了職場的不安全感。還有一些人,僅為解決焦慮情緒而盲目學習技能,最終只會更加加劇不安,甚至形成惡性循環,成為技能的“心理奴隸”。
技能在精不在多。要消除“技能焦慮癥”,“充電考證”當然是一大途徑,但如果什么都想學、都想會,結果恐怕只能是什么都不專不精,還是應專注于某一特定技能的發展,力爭取得真才實學。
作為社會焦慮的一種類型,“技能焦慮癥”是職場生態的一面鏡子。“技能焦慮癥”主要是職場人群怕自己的技能跟不上時代,不能適應工作需求和職位調整。于是,為了贏得一個又一個的能力符號和素質象征,他們將考級、考證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
而適度的“技能焦慮癥”是職場人士的一種危機意識,有著某種積極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某種范圍內可以激發職場人士的潛力和動力。因此,面對“技能焦慮癥”,一方面,相關部門可通過切實的舉措提高勞動者在市場中的機遇和地位,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減少人們對生活的擔憂;另一方面,要加強心理疏導和社會工作介入,修復不良心態,讓奮斗者有收獲,讓付出者有回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