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牌”不是“免死牌”
在中國的商業環境里,很多的評選往往都很容易讓人想到“黑幕”、“背后交易”等等字眼,這其中有評選本身的商業化泛濫導致不公平競爭的因素,但也有被評選者本身實力不夠與弄虛作假的原因。
我國尚處在市場經濟初期,各行各業競爭相當激烈。有的企業為了在市場中立足,采用“野蠻競爭”的方式來達到應有的效果。“野蠻競爭”是指企業違反游戲規則,用各種手段打擊對手;用一些非常手段來達到目的,比如商業賄賂等。“野蠻競爭”可能滲透到任何領域,我們也不能排除有“中國名牌”企業參與了“野蠻競爭”。
在中國名牌服裝評選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重復著這條“規則”。而規則產生的背后,是因為榮譽帶來的諸多優惠與便利。按照評選規定,凡是被評上“中國名牌”的企業,可以享受到稅收和產品免檢的諸多優惠政策,而這能直接給企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益”,直白一點,就是錢,這是十年來中國名牌屢上“黑名單”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有這些優惠政策,很多企業看到了甜頭,有的企業為了評上名牌不擇手段,但其實它可能根本無法達到名牌的標準。這就難免導致中國目前的名牌服裝其實名不副實。
而在利益的驅使下,那些評選出來的中國名牌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個榮譽,就會想方設法讓其發揮最大效用,于是,濫用“中國名牌”稱號便成了一種非正常的常態。比如,我們會經常發現如果某個品牌的襯衫獲得了“中國名牌”稱號,這個企業就會鉆空子把“名牌”應用到它所有的其他類別產品中。而大部分情況下,消費者并不知情。
這就要求,名牌評選出來以后,要有有效的制度進行監督和約束,規范企業的宣傳和使用行為。但現在,中國名牌產品的評選恰恰就缺少了這么一種監督和約束體系,并且后續的管理沒有跟進。
監督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將造成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只看眼前,以為評上“中國名牌”就萬事大吉。創名牌不容易,要守住名牌才是真正的不容易。希望是評選上中國名牌的企業更應該自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