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血拼”需謹慎 小心節日變“劫日”
12月21日訊 “馬上就是圣誕節了,有沒有去淘一淘漂亮衣服啊?”昨天,家住市區的方小姐收到女友的短信,立馬回復了一句:“打探了一圈,瞄到了幾件寶貝,圣誕節同去掃貨吧。”
本周末將迎來圣誕節,接下來很快就是元旦、春節,各商場緊鑼密鼓安排打折促銷活動。在新年打折季到來前夕,記者想提醒購物一族在“血拼”時別忘睜大雙眼,小心節日變“劫日”。
上周,市民張女士陪丈夫去市區一商場買衣服,一圈逛下來收獲頗豐,選購了羊毛衫、棉襖等,共花費了15868元。“買的衣服都打了比較低的折扣,有的7.8折,有的甚至5折”。
張女士拎著購物袋滿載而歸。平時有網購習慣的張女士突然來了興致,上網看一下所購衣物的價格,點擊進入某品牌男裝的網店,看了以后高興的心情全沒了。
“同樣一件羊毛衫,網店的標價低了近千元,另外的褲子、棉襖價格也比商場低很多。”張女士對記者說,這家網店皇冠等級很高,所售物品均為正品,買家評價也非常好。已有多年網購經驗的張女士說,網上網下價格有差別很正常,但她覺得這次所買服裝標價與網店差得太離譜了。
出廠價怎么能標這么高呢?張女士感到很疑惑,于是把衣服拎回商場某品牌專柜詢問。結果,專柜營業員也說不出所以然,只是強調“實體店與網店不一樣的,而且人家只打9折,我們的折扣更低”。
“折扣雖低,但標價這么高,心里還是不舒服。”協商之后,張女士將所購衣物退回專柜。
一位經銷服裝的人士稱,這種現象在業內很普遍,即使同一款衣服,其標價在一線城市與二、三線城市也會不同。因為這兩年商戰愈演愈烈,而商家不可能做虧本買賣,因此本地代理商會要求廠家將出廠價上浮30%至50%,而且男裝價格上浮得更厲害。
據透露,服裝行業目前可基本劃分為制造商和品牌商兩大部分。稍微高檔的品牌服裝,零售價往往是出廠價的七八倍,這樣品牌商才有錢賺。雖然一些品牌商有自己的加工廠,但大部分訂單要給專門加工服裝的制造商。
服裝制造商雖然利潤低,但只要按訂單生產便可保證利潤。相比之下,品牌商則要承擔更多風險,從設計到生產、銷售,各種費用非常大,很多服裝最后要按零售價格的5折、7折甚至更低折扣出售。
服裝種類、品牌不同,其零售價與出廠價的差距也不同,有的男裝零售價比出廠價高出5倍左右,而一些奢侈品牌的零售價可能是出廠價的十幾倍。
不少國內服裝品牌為了提高利潤空間,紛紛走高端路線,價格開始與國際接軌,品牌商在國外購買或注冊商標,將自己的產品包裝成洋品牌,這樣一來,立刻身價倍增。
“一雙黑色尖頭高跟鞋從2000元打折到1000元,一件羽絨衣打折后還要7000多元,希望商家的折扣打得更大一些。”昨天,正在逛街的徐小姐籌劃著自己的購物計劃,粗粗算了一下,要比去年多支出50%。徐小姐感嘆說,冬裝價格比去年高了許多,看來今年圣誕節“血拼”要多掏腰包了。
在許多購物達人躍躍欲試時,有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要“擦亮眼睛”,冷靜面對促銷活動。
商場搞促銷時,大多采取折扣和返券相結合的方式。在節日消費旺季,商家更愿意采用返券的方式,比如“滿400送240消費券”,其實折扣約6折。而商家在進行商品定價時,通常會采用尾數定價法(大多用98、 99做尾數,以給消費者商品便宜的感覺),而促銷時正好反其道而行之,大多用整數,給消費者一種返款額高的感覺。返券能使顧客在店里停留更多時間,帶來更多銷售額。雖然促銷中大多數商場會降低折扣點,但總體銷售額增幅較大,商場收入也會隨之增加。
“從來只有賣對的,沒有買對的”。消費者購物時最好貨比三家,看清價格標簽,尤其在購買打折服裝時,要索取正規發票,以備維權之需。購買服裝時,還要留意服裝標簽,打折的服裝標簽上要有生產廠家、合格證等相關內容。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