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家紡行業:植根于自身文化 尋求創新動力
2012年以來,在宏觀經濟環境影響下,國內外市場需求減弱,我國紡織工業經濟增長的減速態勢仍在延續,主要經濟指標增速較上年同期明顯下降。1-5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1449.31億元,同比增長11.81%,增速較1-4月和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3和18.34個百分點。
雖然家紡行業前景看好,但在整體環境的帶動下,市場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2012年國際形勢繼續復雜多變,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政治因素、貿易保護等都對我國家紡的出口造成不利影響。隨著國外訂單減少,對國內多數家紡企業來說,2012年的國外市場前景并不十分樂觀。于是,越來越多的家紡企業劍指國內市場,把開拓國內市場作為自己未來策略的重中之重。然而,在轉型過程中,無論是產品定位、渠道建設、品牌推廣都是需要推倒重建的過程。家紡企業“外轉內”的趨勢面臨著國內市場競爭劇增的壓力。除此之外,家紡行業自身還存在一系列問題,而破解這些問題當時家紡行業自我突破的路徑。
各自為戰,群龍無首
到目前為止,中國家紡行業一直處于品牌混戰之中,尚未形成強勢的領導品牌,市場上呈現品牌多、份額少的格局。這一方面是因為企業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中國消費者和中國文化,大多走借鑒抄襲的路子,導致家紡行業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品牌。另一方面,唯“利”是圖的企業本性使得其缺乏自成一派的雄心。而在短期的發展進程中,這種群龍無首的格局還無法被打破。
市場觀念淡,抄襲模仿重
在當今的家紡行業中,市場觀念的欠缺是家紡產品設計中存在的重要問題,無法有效進行自我市場定位。設計師浮于市場表象,缺乏做大量市場調研工作的細致性和系統性,產品設計隨“心”所欲,或者憑感覺,或者抄襲模仿,孤芳自賞,缺乏對市場的最基本把握,缺乏對家紡產品設計的創新精神和獨立精神,成功的作品自然少之又少。這導致的唯一結果就是產品同質化嚴重,只能進入價格競爭的尷尬境地。 到目前為止,國內市場還沒有形成從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有效模式。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我國家紡業又將何去何從?
品牌的差異化訴求
當代社會,人們對于品牌的追求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強烈。對于企業來說,品牌是最核心的競爭力,卻也需要長期有效地經營,提高品牌認知度。而品牌是否具有號召力,則要看產品本身,產品是否具有市場前景是否具有吸引力,看得,則是產品設計。可以說,企業如何走出危機陰影開創新的發展,家紡產品設計應該是最重要一個環 。
風格化之路
在當前家紡行業競爭加劇的情勢下,家紡企業的差異化分工、找到適合企業自身的細分市場進行可持續性發展將成為企業的突圍方向。而要達到企業差異化發展的目標,除去營銷方面的各種方式之外,品牌設計的風格化必定會成為企業崛起的殺手锏。
不是拘泥于圖案和款式,而是對自己的產品設計進行精確定位并力圖形成自己獨特的家紡設計風格,對企業產品進行符合自身品牌文化的風格化系列設計,從消費者的日常居家環境、生活方式入手,開發出有針對性地、有主題風格的、有親和力、有感染力的系列產品,來滿足市場的個性化需求,無疑會在競爭中占據先發的主動。
而要達到產品的風格化,就需要設計理念的創新演變。一款設計產品是以產品為媒介,向消費群體傳達一種精神、一種理念。產品可以模仿,風格可以接近,但通過一系列圍繞某種理念的產品形成獨有的設計價值體系,卻是他人所不能模仿和抄襲的。通過設計理念的系統演變,不僅能夠有效阻止競爭對手的模仿,在自身品牌形象塑造、拓展市場份額方面,更是具有獨樹一幟的鮮明性。
{page_break}
植根于自身文化
要達到家紡設計的風格化,需要設計師具有文化底蘊。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不論人們從事何種行業都要講究文化。文化是設計的基礎、靈魂,凡是優秀的設計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這已經成
為人們的共識。家用紡織品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它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性,同時又以個性化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這就需要設計師相當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決定了設計師審美水平的高低。一是家紡作品設計可以從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攝取養分。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蔚為壯觀。然而,目前的家紡行業中,購買國外畫稿是為風尚。對于家紡設計來說,本國文化的點點滴滴是產品設計取之不竭的源泉,也是家紡藝術設計與品牌文化建設的根基。更多地關注消費者真正喜歡的花型圖案,真正挖掘出文化中的中國元素,融合國際潮流,中國家紡同樣可以形成鮮明的設計理念與設計風格。二是重視挖掘中西方傳統設計資源,將傳統與時尚完美融合。植根于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提法。設計師在從中國傳統設計文化中獲取藝術設計的靈感的同時,還應該把這些代表中國設計文化精神的元素結合流行趨勢進行時尚化設計,使傳統設計文化元素能夠適應現代審美需求。成為既有中國設計風格又具國際時尚潮流的新穎作品。
尋求創新動力
一個民族,只有自主創新才有出路,差異才能創造價值。對于一個設計師來講,無論是對風格化的追求還是對傳統文化挖掘,終究也離不了創新的趨向。而創新,不僅僅是對原料、設計、款式的創新,
還應該是理念上的創新,設計思維的創新。乃至從消費心理層面進行創新。以山東威海蕓祥繡品有限公司設計師王培萬為例。作為一位魯繡大師,王培萬在產品設計上融合流行元素,在保留傳統魯繡手
工技藝特點和效果的同時,著力于產品的創新性。將索拉機繡、電腦繡等現代工藝與小機繡、手繡有機結合,形成古樸、清秀、大方的設計風格。到目前,他帶領研發團隊共完成并成交的各類畫稿價值8億多元,其中,自主創新的畫稿占成交額的62%,產品涵蓋雕絨繡、雪麗繡、鎖鏈繡、籠鎖等幾十種傳統魯繡工藝和現代工藝技術。王培萬介紹,作為設計師,不但應該在畫稿創作方面要有創新和突破,還應該帶領研發團隊,圍繞國內、國際形勢研發出既適合國內市場又適合國外市場的新產品,只有這樣,才能讓企業走入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此可見,只有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才能永葆企業青春活力,產品創新,已然成為了家紡企業目前發展的最重要命脈之一。
如何使家紡成為學科
“讓產品成為藝術品”是世界工業設計界提出的口號。同樣,家紡行業的發展不應僅僅成為設計師糊口的手段。在企業最大限度追求利潤的動機之外,設計師可以將家紡設計引申到更深層次。剪除掉工業的制約,使家紡成為學科。在對利潤尋求同時,將思考放在第一角度。思考當今中國家紡文化中的問題與機遇,思考家紡文化的人文意識,思考哲學、法學等與家紡文化的學科融合,最終使家紡具有獨立的審美體系,從學院的角度對家紡行業進行指導,讓行業具有思考慣性。諸如一些設計師的所提倡的色彩治療理念,用色彩來緩解生活壓力大,這一全新理念為家紡行業指出了一個獨特的設計方向。在熙熙攘攘的大眾環境中,只有真正能靜下心來思考的設計師才能為自己迎來突破的契機。
在家紡行業缺乏龍頭品牌的實際情勢下,品牌的營建成為家紡企業發展所必須要思考的問題。而優秀的品牌,必然有其獨特的品牌文化。在產品同質化趨勢下,品牌文化的優勢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品牌文化的的發散點相當一部分程度集中于產品的設計師。
如今的家紡行業面臨著轉型,同時在也尋求對新標準、新秩序的探索,這對設計師而言,充滿著機遇,如何確立當下家紡的審美模式,讓家紡設計為家紡行業的發展鋪平道路,是擺在家紡設計師面前最重要的難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