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縣2013年植棉收益調查
一、棉花豐收,單產增幅大
通過對全縣3個鎮6個調查點16個植棉戶的棉花生產、采摘交售等相關信息的跟蹤調查和棉花企業收購進度統計,2013年全縣平均畝產籽棉280公斤,比上年增產44公斤,增幅18.6%。但由于衣份率平均只有36.4%,較往年低了1.5個百分點,折合皮棉只有102公斤,同比增產12公斤,增幅13.3%,低于籽棉增幅5.3個百分點。
根據棉農反映和縣棉花協會的分析,棉花豐收的原因主要得益于科技給力和栽培管理措施的落實。重點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除了用常規的技術手段外,又新增和擴大了對測土配方施肥、輕簡栽培技術的應用范圍,有效地挖掘了棉花增產的潛力。二是適用技術覆蓋面的擴大。通過總結歷年棉花低產的原因,較好地增強了棉農對科技植棉的認知程度和適用技術的接受運用能力,植棉戶之間的產量差距明顯縮小,平衡增產的優勢較為明顯。調查戶產量狀況顯示:畝產在250-275公斤的有3戶,占調查總戶數18.75% 產量在275公斤以上到300公斤以內的有9戶,占56.25% 產量在300公斤以上的有4戶,占25%。三是配套技術的全面利用。縣作栽、植保、土肥等職能站在棉花生長的各個階段以及受到重大自然災害影響時,都及時發布了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肥料施用和抗災補救等技術指導意見。并多次組織會辦,開展現場咨詢活動,面對面地指導棉農,確保關鍵的技術措施都能及時落實到位。
當然,天氣狀況也是促成棉花增產的重要因素。從7月下旬到8月中旬,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過程結束以后,降水增多,旱情緩解,棉花生長勢頭逐漸趨好,成鈴率明顯提高。9月下旬田間調查,單株平均座桃35個,畝總成鈴超過了6萬個,較9月上旬的調查增加了一成多。進入采摘期后,天氣狀況更加有利棉花的裂鈴吐絮。10月和11月,日平均氣溫14.2℃、累計降水45.1毫米、日照432個小時,分別比2012年同期高1.4℃、少35.5毫米和增加了105個小時。加上后期明霜來的遲,陰冷冰凍天氣出現的頻率低,促成了在“白露”后一周內開花結成的晚秋桃都能正常吐絮,較好地提增了棉花產量。
二、價格穩定,棉農收入增
2013年射陽縣的棉花收購價格雖然也呈現了高開低走,但有國家棉花臨時收儲政策的支撐和棉籽銷售價格大幅提增的支持,基本價位穩定。9月中旬全縣新棉收購開始,棉農交售的籽棉以淡點污棉一、二級為主,棉販上門收購每公斤(下同)只有8元,但成交很少。10月份是全縣棉花集中上市的高峰期,品級質量相對較好。棉農交售平均價格8.2元,同比增加0.02元,增幅0.24%。11月份隨著催熟棉的大量上市,棉花的質量有所下降,價格隨之調減,棉農交售月平均價格8.04元,雖比10月份前的累計均價減少了0.16元,但仍與去年同期持平。進入12月后,全縣的棉花采摘交售進入掃尾階段,衣份率以及色級質量等均降至年度最低,但由于天氣較好,基本沒有明顯的霜黃棉,更無雨淋棉和灰僵棉,整體質量要高于去年同期。即使質量最差的收尾棉,棉農在家門口還能賣到5.2-5.3元,而去年掃尾階段的最低價只有4元左右。至12月20日交售基本結束,月平均交售價格6.04元,同比增加了0.18元,增幅3.1%。
縣棉花協會根據各戶階段交售數量、價格測算,本年度全縣棉農交售籽棉的平均價格為8.04元,同比增加了0.08元,增幅1%。棉農植棉的直接收入畝平達到2251.2元,比上年1878.56元增收372.64元,增幅19.8%。
三、植棉成本高,棉農收益仍然低于糧食
調查顯示,2013年射陽縣的棉花生產畝平總成本達到1623.84元,較上年1531.81元增加92.03元,增幅6%。與水稻772.81元、玉米523.15元的總成本比,分別高出851.03元和1100.69元。其中,固定成本和物化投入累計只有476.74元,僅比上年增加了10.46元,增幅2.24%。而人工費用包括少量的機牛代勞和雇工在內,總計達到了1147.1元,約占總成本的70.64%,同比增加了86.57元,增幅7.66%。水稻、玉米由于機械化作業程度高,包括自投工折幣在內的人工費用,分別只有417.55元和291.74元,僅占其總成本的54%和55.8%。
經過測算,扣除固定成本和物化投入以后,全縣農民種1畝地的棉花,含自投工和政府補貼在內的收入達到了1714.26元,雖然分別高于水稻351.45元、玉米673.97元,但除去總成本以后的純收益,種棉花的只有642.36元,明顯低于玉米803.55元、水稻1148.43元的收益水平。
從成本結構看,棉花生產周期長,管理環節多,許多工序暫時還無法用機械作業來完成。因此,投工多、工價高是導致棉花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和棉農植棉收益低于糧食的主要原因。縣棉花協會調查,2013年棉農植棉自投工日雖比上年減少了1個,但仍達到22.5個,而種植水稻、玉米,自投工日分別只有4.5個和3.5個。按照縣棉花協會的統計方法,本年度農民自投工日的價格達到47.64元,比上年增加5.49元,增幅13.02%。雇請幫工的費用增幅更大,日工價由上年的60-80元增至80-100元,平均增幅達到了28.6%。
棉農反映,即使不考慮人工成本的因素,棉花生產像今年這樣的產量、價格和收入,也是10年難得一遇。并不像糧食那樣,產量穩定,政府補貼又多(棉花僅有良種補貼一項,每畝15元 玉米有良種補貼10元、生產資料綜合補貼51.7元等兩項計61.7元 水稻既有良種補貼15元、綜合補貼62.04元,還有直接補貼20元,共三項計97.04元)價格還年年有增漲。在聽說國家將有可能實施棉花直補政策時,又擔心政府給棉農的優惠政策不能完全落到自己的頭上,而使植棉收入有減無增。因此,在年度棉花增產增收以后,農民的植棉意愿并未得到增強。從目前調查的情況分析,2014年全縣的棉花種植面積還會有一定幅度的減少。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