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企業瞄準“中國機會”
“在中國頻發的食品安全和產品質量事件之后,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青睞外國產品,尤其是在對孕嬰童產品的購買上。”孫若海告訴記者,隨著韓流在中國的影響日盛,韓國商品也逐漸成為中國年青一代消費者的“新寵”。
這種趨勢也越來越多的折射在消費市場在對服裝、化妝品等的消費上。
“務實是韓國產品的最大賣點”
青島服裝設計師協會秘書長張崇偉對這兩年中韓貿易之間的變化深有感觸。
“青島是中國對韓貿易的主要城市之一,青島對中韓貿易的變化感觸也非常深。”張崇偉告訴記者,以前,中韓貿易主要以中國出口順差為主。“在中國出口韓國的服裝中,10%~20%的產品用于韓國本土消費,80%以上的紡織服裝產品只是將韓國作為轉運中心,之后便發往全世界各地。”
但從近3~5年以來,中韓貿易的格局出現了較 大變化。
“現在,中國進口韓國服裝、化妝品等其他產品明顯增多,韓國在中韓貿易中的逆差地位也逐漸扭轉。”而在張崇偉看來,這種變化,與韓國服裝的特點和韓國服裝產業的特性有關。
張崇偉這幾年頻繁往返于中韓之間,借以推動中韓服裝業之間的交流和資源對接。他對韓國服裝產業的現狀也非常了解。
“不同于中國品牌服裝企業多以大中型規模為主的發展格局,韓國的服裝企業規模都比較小。在產品方面,韓國服裝的設計師與品牌的融合度較高,這點與國內服裝品牌也有著較大的區別。”張崇偉說道。
設計與品牌的高度融合,讓韓國服裝在中國市場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
“韓國服裝品牌非常務實,他們設計的服裝有自己的品牌個性,但也很接地氣。”張崇偉告訴記者,與本土服裝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不同,韓國服裝品牌規模雖然不大,但每一個都個性鮮明,且產品的商業化做的也非常好。
這種小規模、個性化又極具商業價值的服裝產品也深受中國市場認可,這也讓銷售韓國進口服裝成為近年來線上和線下市場的一大趨勢。
中韓FAT引發商貿變局
孫若海非常看好韓國進口商品在中國的發展,他告訴記者,除了設計好、市場認可之外,性價比高也是韓國產品的一大特點。
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斷上漲,韓國產品的優勢也日益顯現出來。相較于韓國產品,本土產品的競價優勢已不太明顯。
對于前段時間不少韓資工廠從青島撤離,張崇偉向記者坦言:“以服裝為例,中韓之間的成本差也逐漸縮小,如果沒有關稅的限制,很多韓國同類服裝的價格甚至比本土服裝還要低。”
目前,中國對韓國紡織服裝品類的進口關稅一般為20%左右,這顯然也是韓國服裝目前尚未大規模進軍中國的重要原因。但隨著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AT)實質性談判的結束,讓越來越多的韓國企業看好即將來臨的“中國機會”。
“韓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現狀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本土市場不大的限制。”舒朗集團董事長吳健民告訴記者,在中韓FAT實施后,中國市場巨大的消費潛力必然會給韓國企業提供很大的成長空間。
對此,韓國企業也急于抓住這一機會。
在上海韓國商品貿易洽談會期間,首爾產業振興院便積極為首爾中小企業進軍中國市場探路。
韓國首爾產業振興院代表姜萬求、K-Style聯合會主席鄭龍及《中國紡織報》社副總編輯李紅梅在展會期間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推進中韓企業在商貿領域的深入合作。
首爾產業振興院展示產業部代表姜萬求告訴記者,他們希望通過與K-STYLE及《中國紡織報》社的合作,在中國主要城市分3批開設首爾優秀產品展示中心,向中國的消費者推介優秀的韓國商品。
而韓國中小企業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也有著不錯的商業認可度。
在上海韓國商品貿易洽談會上,孫若海告訴記者,他對不少韓國孕嬰童企業的產品很感興趣,希望未來雙方能有深入的合作機會。“目前,中國進口韓國商品的稅費相對較高,一般集中在20%~30%,因此,一旦中韓貿易實現零關稅之后,將會為韓國產品進駐中國市場打開更大的銷路。”
但并非所有的企業都看好中韓FAT的利好作用,在張崇偉看來,中韓FAT的簽署在給中韓雙方提供商貿往來上的便利之時,也對中國服裝企業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
“中韓之間實現貿易零關稅之后,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對本土服裝產業形成一定的沖擊,對此,中國服裝企業該如何建立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來同韓國服裝企業競爭,是本土服裝行業現下必須要思考和應對的重要問題。”張崇偉說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