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際華與一重合并謎局
昨日一則有關新興際華集團(以下簡稱“新興際華”)與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一重集團”)合并的消息在坊間傳播。消息稱,國資委正在考慮將新興際華與一重集團合并,作為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一步。雖然一重集團上市公司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重”)緊急發布了否認公告,但并沒有打消業內的猜測。業內認為,兩家企業董事長為同一個人,實屬罕見;同時,兩家業務也有互補。在央企開啟重組大幕的背景下合并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兩家業務存交集
昨日,一則有關新興際華和一重集團合并的消息不脛而走。外媒報道稱,中國正在考慮將新興際華與一重集團合并。
目前,央企合并已經落聽的包括南車和北車、中遠集團與中海運集團、中國五礦和中冶、招商局和中外運長航,目前正在實施的包括中材集團與中建集團、國旅集團與中國港中旅集團、寶鋼和武鋼、中糧和中紡。有分析認為,剩下的將很有可能率先落在裝備制造業領域。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兩家企業合并,業務的互補非常重要。“業務上,我們集團也有機械裝備制造板塊,與一重集團是有交集補充的。” 新興際華新聞發言人支廣文告訴記者。
雖然業務有交集,兩家企業相差很大的業績也或是能夠實現合并的重要條件。
數據顯示,2015年末,新興際華總資產1270億元,2016年世界500強中排名從第406位躍居至第318位,擁有新興鑄管、際華集團兩家A股上市公司。財報顯示,新興鑄管2016年一季報凈利潤0.39億元,同比下降15.4%,際華集團凈利潤2.01億元,同比增長2.18%。
一重集團總資產逾400億元,擁有一家上市公司:中國一重。2015年,中國一重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7.5億元左右,2016年一季報凈利潤虧損3.19億元,同比下降10.37%。
有專家認為,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共和國工業“長子”的中國一重也難逃厄運,在央企合并重組的背景下,若與新興際華合并也是可以留得一線生機。
合并謎局待解
2015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中,入榜企業分別來自美國、日本、中國等15國,其中中國資產回報率僅為0.63%。11家上榜中國企業的營業利潤僅相當于6家美國企業的8%,但總資產卻相當于后者的一半多,相當于11家日本企業的11%,但中國企業的總資產卻是日本企業的1.2倍。
林伯強認為,中國制造業企業繼續提高運營效率,這也是國家積極推進央企改革重組的重要目的。國資委就是要將央企做少做大。
7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動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中提到,“鼓勵中央企業進行重組,打造全產業鏈競爭優勢,更好發揮協同效應”。
“在當前的宏觀經濟環境下,單靠中國一重現有的業務已是回天乏力,若與新興際華合并,對于雙方都將是個利好。”林伯強認為。
制造業亟須提高效率
據了解,新興際華與一重集團合并消息的主要證據來自2016年5月一重集團成立董事會后,新興際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劉明忠兼任一重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一人兼任兩家央企董事長,這在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來并不多見。
不過,林伯強認為,把兩個央企的董事長設為同一個人,可能也只是一個臨時的安排,未來可能會有更合適的人選。
中國一重的一位辦公室負責人回復記者時表示,“我們正在核實消息的正確性。中國一重與新興際華的業務跨度較大,媒體的報道也只是猜測,我們會根據情況發布公告”。
昨日下午,中國一重就發布澄清公告稱,一重集團已知悉相關報道內容,央企重組整合的相關事宜由上級有關部門決定,截至目前,一重集團未接到有關文件,一重集團也沒有制定和上報過與傳聞有關的重組方案。一重集團也沒有在任何場合與政府部門匯報、研究、討論過與新興際華的重組事宜。
事件的另一方,支廣文向記者表示,“到目前為止,新興際華內部并沒有接到正式消息”。
新興際華上市公司際華國際在昨日更晚時間發布了澄清公告稱,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明確表示,“截至目前,新興際華未接到有關文件,新興際華也未就有關合并事宜向上級有關部門申報過任何方案”。
際華國際的業務多為鞋服業務,與一重集團業務跨度較大,但新興鑄管業務與一重集團交集較多。到截稿時,新興鑄管一直未發布澄清公告。新興際華和一重集團合并謎局更加撲朔迷離。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