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對于中國輸歐的化學品企業來說,這一次“狼”真的來了。不過,可能是之前聽聞“狼來了”太多的緣故,中國企業反倒顯得有些麻木。
這里所說的“狼”,便是REACH法規。
按照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規定,截至今年12月1日,REACH法規第一個正式注冊截止期將生效。換言之,一些化學品企業如果未能在該機構獲得正式注冊,將無法再向歐洲出口。
“和2008年預注冊時的火熱局面相比,對于正式注冊,染料企業反應非常冷淡,正式注冊的情況也很不理想,大家都持觀望狀態。”中國染料工業協會(下稱“中國染協”)秘書長田利明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中國的染料企業為什么“消極”應對REACH法規呢?
“狼”真的來了!
按照REACH法規實施時間表,從 2008年6月1日到 2008年11月30日是預注冊階段,“所謂預注冊, 通俗來講就是掛號,經過預注冊的化學品企業,會在REACH法規相應噸位數的不同注冊截止期到來之前有一定的緩沖期。”天祥集團(Intertek)化學品服務部中國區技術總監王錚介紹說。
此前,天祥集團和中國染協合作,幫助中國染料企業完成了REACH法規預注冊的工作。
王錚說:“完成預注冊的企業,出口量在1000噸以上的,或致癌性、致突變性和生殖毒性1、2級超過1噸的,或對水生生物毒性的R50-53物質超過100噸的必須在今年12月1日之前完成正式注冊;出口量在100~1000噸的,在2013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正式注冊;100噸以下的在2018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正式注冊。沒有進行注冊的企業,屆時將不能出口。”
目前,中國的染料企業已經完成了1200多個產品的預注冊,“覆蓋面比較完善”。
完成預注冊的企業,應該順理成章地進行正式注冊,但事實顯然并非如此。田利明表示:“費用應是最主要的問題。”
一個產品從零數據狀態到完成注冊,大概需要1000萬元。當然,企業會擁有一些數據,因此實際花費不會達到這個數字,但也是相當高的。正是這筆高額費用,“嚇”跑了不少準備正式注冊的企業。
田利明說:“這筆資金中,有70%~80%花在了檢測上;而檢測費用中,又有70%~80%的費用用于毒理和生態毒理的檢測,真正的化學品安全檢測,只占兩成左右。”而毒理數據恰恰是中國染料企業最缺乏的,比如小白鼠試驗,中國的染料企業從來沒做過,數據狀態為零。
另外,自從完成預注冊后,一些企業沒有見到歐盟相關機構的檢查,因此產生了REACH法規“執法不嚴”的僥幸心理。
“這是一種嚴重的誤解。”王錚告訴本報,“歐盟自去年5月份以來,一直在對生產商、進口商、貿易商、下游用戶進行抽查,出現整改、罰款、禁止出口甚至唯一代理責令關閉等監管措施,執法之嚴、頻度之高前所未有,這些信息只反饋到了歐盟的唯一代理,并未通報到企業,因此并不為企業所知。”
聯合注冊“抱團應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染料企業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證實,他們通過減少出口量,來延長緩沖期,“明年出口只要低于1000噸,REACH法規的緩沖期對我們就延長到了2013年。”
這是一種頗顯無奈的應對措施。近年來,隨著人工成本的上升、貿易摩擦的加劇,染料企業的日子頗顯“艱辛”。不久前剛剛出臺18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并關停2000多家企業,影響染料行業的就有5個——制革、紡織、造紙、印染、化纖。
天祥集團建議, 中國諸多的化學品企業應該樹立兩個觀點:“沒有數據,沒有市場”、“越早注冊越便宜”。
“沒有數據,沒有市場”不難理解,畢竟未經正式注冊的化學品企業,在豁免期結束后將喪失歐洲市場,但為什么是“越早注冊越便宜”呢?
王錚介紹說,一個產品的數據來源有二:一是向數據擁有方購買或得到免費數據,二是自己檢測。染料產品的數據擁有方,主要集中在歐洲巨頭手上,如巴斯夫、克萊恩、德斯達等,這些企業一般會成立公會,設定成員價和數據使用權價格。比如有機顏料公會就是如此,目前的使用權價格已不低,但每年還會收取一般10%的滯納金,一種物質如在2018年購買數據的話,價格將是現在的一倍!“觀望等待等來的只是漲價。”
針對還未成立公會或未有主導注冊者的物質,中國染協目前正在牽頭企業聯合注冊,“抱團應對”,以期成為數據擁有方,大幅降低正式注冊費用,畢竟聯合遞交價格是根據參加公司的數量而分攤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