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被指售股裁員降成本 價格已逼近阿迪和耐克
趨勢
李寧不能再等
瘋狂增長結出惡果
2012年2月3日,李寧宣布裁員。這距離李寧此前向TPG(私募基金)出售7.5億的可換股債券,僅間隔了一個春節假期。根據李寧官方表述:通過組織結構調整、精減人員和降低人員成本后,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失去行業第一的李寧,為什么直到今年才調整運營節奏?裁員,能解決李寧的綜合問題嗎?相比李寧,其他本土體育品牌的日子是否好過?
瘋狂的代價
去年被安踏拉下王座后,李寧試圖品牌重塑和渠道改革,但未見實效。據估計,2011年收入較2010年將下降6%至7%,存貨比2010年底增加2億元。可見,李寧反而擴大去庫存化的風險。
但僅通過裁員,無助李寧解決核心問題。對于李寧,最多的意見是:由于過早換標,將原主力消費群的70后、80后,換成了尚未形成氣候的90后。但這不是核心問題,關鍵出在李寧于2008年至2011年間的粗放式擴張模式。
2008年,借助李寧在北京奧運會上震撼全球的點火儀式,李寧在當年超越阿迪達斯,成為行業冠軍,這一波“政策走勢”輔助李寧延續到2009年。但2010年財年結束后,李寧卻被安踏在盈利上超出6億多元,于是李寧在2011年試圖通過兩輪不同幅度的漲價,來挽回局面,價格逼近阿迪達斯和耐克。漲價并沒有給李寧帶來利好。
今年初的售股和裁員,可看作李寧無法“開源”,只能選擇“節流”,但前途依然不明。
囧勢待解
無獨有偶。用李寧曾創造出的“囧”字概念 ,詮釋李寧及本土品牌目前的境遇不為過。安踏今年二季度的訂單將減少9%,全年的門店數量從計劃的8200間,削為7800間至8000間;特步今年二季度的訂單將削減10%,全年門店將從計劃的1000間削為400間;匹克今年二季度的訂單將削至9.5%,全年門店數量將從計劃的800間,削為200間。和李寧一樣,本土體育品牌無一例外的加入收縮規模的“囧勢”中 。
李寧過去四年的運營,固然有換標后的困惑,但它粗放型規模化的發展模式,也反映在多數國產體育品牌身上。2007年至2009年,僅上市的本土體育品牌在全國新增門店就高達2萬間,其中,2009年末的終端數量比2006年末增長了近兩倍。在瘋狂式規模增長后,帶來了行業的高度競爭和市場集中。此后,全行業試圖利用漲價的杠桿應對困局,但這飲鴆止渴的方式,挫傷了消費市場,最終加劇了集體的去庫存化風險和利潤大幅降低。出路在哪里?
借鑒一下稻盛和夫的做法。在日航陷入虧損泥潭時,稻盛和夫認為,要向全體員工傳遞樸素的價值觀,即敬天愛人、為員工創造物質和精神兩種財富、付出不次于任何的努力等所謂的“心性轉變”。這居然使虧損2萬億日元的日航,在稻盛和夫接手后的第一年即獲得1880億日元利潤。
對本土體育品牌,現在最需要的是,在消費者面前做個矮子,蹲下傾聽他們對價格、品質、品牌的市場反饋,這遠比裁員更有實際效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