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不得不正視的新對手——UA
Armour的意思是鎧甲和戰甲,Under Armour顧名思義,就是鎧甲之下的最佳之選。
1996年,前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式橄欖球隊長Kevin Plank在運動中發現護具下的棉制T恤被汗水滲透后極其難受,他相信一定有更好的選擇,于是成功地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件功能性運動T恤,他最終選擇的滌綸材質可以做到透氣、快干、協助肌肉發力,同時又能壓縮成很小的體積,便于攜帶,能讓運動員在劇烈運動中保持身體清爽和輕盈,即使被汗水浸透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風干,絲毫不會影響運動員比賽時的狀態。當時,他并不知道這款緊身速干的運動T恤將從此徹底改變運動世界。
Kevin Plank首先說服了兩支在炎熱氣候城市的大學橄欖球隊購買他的裝備:喬治亞理工(在潮濕炎熱的亞特蘭大)以及亞利桑拿州大(在沙漠附近的鳳凰城區)。在將第一批樣品交給幾個大學橄欖球隊的運動員試穿后,Plank的速干衣生意迅速傳播到了 NFL (美式橄欖球大聯盟)這樣的頂級聯賽圈子中——NFL球隊亞特蘭大獵鷹也穿上了這個牌子的裝備。
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開始私下里向他下訂單,Under Armour 也趁機簽下了一筆現在看來相當劃算的贊助生意——用 5000 美元就能贊助美國棒球明星 Barry Bonds 一整個賽季。
很難想象一個運動品牌,是通過橄欖球、棒球這種高度依賴專業護具的體育項目被炒熱的。但很多運動員都覺得,平時穿上緊身的UA 速干衣出門,也能讓他們看上去更酷。在當時,中學生運動員中甚至流行一種另類的穿法:買件 UA 的長袖速干衣,然后剪掉一邊袖子,以更好地炫耀自己的肌肉。至此,UA徹底打入美國青少年市場。
在速干衣從橄欖球運動員裝備逐漸轉向健身房等用戶群體更廣的領域之后,2004 年,Under Armour 的年銷售額突破了 2 億美元,并于 2005 年順利在紐交所上市。上市當天,這支股票的價格就被炒高了一倍。2014年,在美國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運動服裝市場,僅有18年歷史的新銳品牌UA首次超越了Adidas成為僅次于Nike的全美第二大運動品牌,引起運動品牌行業轟動。
根據券商Sterne Agee和SportScanInfo提供的數據,2014年前八個月,UA銷售額增長20%達到12億美元,而同期,Adidas AG集團的銷售同比下滑 23%至11億美金,同期運動服飾老大Nike的美國銷售額有89億美金,依然傲視群雄。
在發布了依然亮眼的 2014 年第四季度財報后,Under Armour 還給狠狠地補了 Adidas 一刀:接受彭博電視采訪時,41 歲的公司創始人兼 CEO Kevin Plank(凱文。普朗克)表示,不希望與這個“最愚蠢的競爭者”相提并論。
在北美的運動產品市場上,爭奪第二要比爭奪第一容易太多——2014 年,Under Armour 的總營收超過了 30 億美元,但這依然只是 Nike 的十分之一而已。不過,在股票市場上,2005 年才上市的 Under Armour 股票,價格增長率幾乎是 Nike 的兩倍。
Under Armour 似乎也并不忌憚與 Nike 正面對決。2014 年夏天,跳出 Nike 贊助合約的 NBA 球星凱文。杜蘭特(Kevin Durant)就曾面臨 Under Armour 一份頗具誠意的贊助合約——10 年總價 2.85 億美元。最后,Nike 不得不匹配了這一報價,才奪回了這位 NBA 未來的領軍人物。雖然行業龍頭老大的地位不可撼動,但UA的窮追猛打也是時候讓Nike開始感到擔憂了。
在過去19年里,UA的銷售額從1996年的1.7萬美金,上漲為了今天的38億美金,整個成長歷史可以用奇跡來形容。并且,UA是標普500指數里,唯一一家在過去21個季度里,每個季度的銷售額增速超過20%的企業。
從2011財年到2015財年五年間不管是銷售額還是凈利潤,都在不負眾望的持續增長著。這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個好現象,能保持利潤持續增長的企業總是不會差的。隨著銷售量的增加UA的存貨也在五年間大幅度增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UA 2015年的存貨周轉率,用成本除以2014、2015財年的平均存貨可得UA的存貨周轉率約為3.12,而Nike和Adidas的存貨周轉率分別為3.99和3.10.
由此可見UA這個后起之秀在行業內已經處于領先地位,消費者對于UA的品牌認可度已經轉化成為實實在在的購買力。從2013財年開始,UA的現金流就在不斷大幅度增加,15年同比增長了88.5%,可以看出UA這個公司的運營是十分健康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