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雙虎頭鞋 用守了五六十年的手藝
一歲左右的嬰孩,穿著虎頭鞋,蹣跚學步,在河南,曾是很常見的畫面。除了實用功能,虎頭鞋自古也被賦予了更美好的愿景:百獸之王的老虎能驅災辟邪,穿過虎頭鞋的孩子都遠離災難、平安健康。今年74歲的徐如琴是一位很守舊的老太太,她吃自己加工的面條、用地鍋做飯、不愿用手機、拒絕去城市的樓房里住。
徐如琴沒有時間像其他鄉村老人一樣,坐在墻根悠閑地曬太陽,只要有空閑,她都更愿意拿起針線,做一雙虎頭鞋。這是她守了五六十年的手藝。
徐如琴上身穿著深藍色外套,一頭銀白頭發,精神矍鑠,走路很快,跟人打招呼時不說話先笑,嘴角咧著,眼睛瞇成一條縫,連眉梢都帶著笑意。這是晚年生活安逸知足的老人,才會有的眼神。
她帶我們前往自己的家,這是周口鹿邑農村很常見的農家小院,簡單的兩間瓦房,門前晾著一排新收的玉米,雞籠里幾只雞在咕咕地叫著,旁邊的田地種著青菜。院子沒有圍墻,能看出來主人對外界的不設防。在外人看來,這間院子未免過于簡陋,但徐如琴覺得,這里比城里的樓房要舒適得多。她也是在這座院子里,做了多年的虎頭鞋。
做鞋的手藝,是徐如琴少女時期就學會的。那是個年輕媳婦都會做鞋的時代,沒有人特意教。她就坐在母親旁邊,看著母親一針一線地縫制。時間長了,自己摸索著也就會了。
最初目的很簡單,做虎頭鞋只是為了給孩子們穿,可后來,沒有人穿了,她還是愿意做,有時候一做就是一整天,“閑的時候就會想做,要是不做,心里空落落的,抓撓得很。”她瞇著眼,笑著說。
靠著“想做”的念頭,她成了周口市鹿邑縣宋河鎮——這個自古就有做虎頭鞋傳統的地方,手藝最好的人。一雙虎頭鞋主要由鞋底、鞋幫和鞋頭組成,做工繁瑣復雜,要經過剪、貼、插、刺、縫等幾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袼褙——用粗布和漿糊制作成的厚片,是鞋底的主要材料。為了使鞋底保暖和更柔軟,兩層布之間會特意加上一層麻袋皮。制作鞋底時,則需要剛好3層袼褙,外面再裹上一層白布。袼褙的數量不能多了,也不能少了,多了穿起來會沉重,少了則容易硌腳。
納鞋底也是個技術活,針腳的力度得恰到好處,穿起來才舒服,不能緊了,也不能松了;針腳間的距離得均勻,鞋底才能美觀好看。這些,靠的全是經驗。
有虎頭圖案的鞋頭,看起來小小的,卻是最耗時的。虎頭不同的部位,需要用不同顏色的線,一點一點往上繡,差一針都不會好看。而線的顏色搭配不好,則會“畫虎不成反類犬”。
對于徐如琴來說,做一雙虎頭鞋需要四天,僅做虎頭,就需要至少兩天的時間。“在那兒一坐,一天時間就沒了。一雙鞋下來,何止千針吶。”她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