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棉纖維污染與黏性調查 形勢不容樂觀
標準來源,還是棉紡織業加工選擇的重要依據。棉纖維的品質直接制約著紡織加工業的發展。因此世界各國棉花生產加工企業不惜血本采用世界最先進技術,對本國產或進口棉進行嚴格檢測。
然而,在今天的環境下,污染越來越重,污染程度甚至已成為決定棉纖維質量重要指標。原棉的污染度可決定其基本的屬性。即使微小的雜棉都可能讓整批棉纖維產品降低一個等級。據國際紡織制造聯盟報道,由于污染物越來越復雜的緣故,在檢測手段日益標新立異的同時,清除污染方法也開始大量涌現,但卻沒有阻止世界棉纖維品質的下降。盡管近來棉纖維技術有所改觀,但原棉中的雜質、粘稠度和種皮碎片等問題仍然是一個難題,它困擾著世界棉紡工業。這一總結性論述出自國際紡織品制造商聯合會(ITMF’s)2009年展開的棉纖維污染調查結果。
ITMF每隔一年展開一次棉纖維污染調查。去年是自1989年采用新的調查方法以來展開的第十一次調查。調查報告頗具代表性,它涉及23個國家110家紡紗廠,并對63種不同的棉花長勢做了評估。
下面是ITMF的調查總結:污染度——與2007年相比,沒有改變;與2007年調查相比,本次顯示,棉花污染輕重的比例沒有改變,仍保持在22%左右。通過進一步調查發現,棉纖維污染度如下,在被評估的所有棉花中約有6%被雜質嚴重污染,約有16%輕度污染。由于該結果顯示的數據取自各類污染物的平均數,因此具體污染程度還要參照單個污染物的調查結果。在棉花加工過程中,“有機物”對其構成污染,其中焦油構成主要污染,其比例為4%~42%(2007:5%),其他有機污染物為落葉、羽毛、紙張、皮革等等。(2007:40%)其他構成嚴重污染的物質還有包裝麻袋,如“黃麻纖維線”(32%),“塑料編織線”(29%),“棉紡織品”以及“塑料膜面料”和“棉線”(各26%)。調查顯示,污染最嚴重的棉種產自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烏茲別克斯坦和馬里。相比之下,產自美國(德克薩斯高地平原、孟菲斯、比馬、東南部地區、加利福尼亞)、以色列、澳大利亞、巴西和象牙海岸等地的原棉較為純凈。
粘稠度創最低記錄“通過對紡紗廠的調查發現,2009年原棉的粘稠度下降為16%,創最低記錄,相比之下,2007年為21%。然而,棉纖維的高粘度仍是紡織業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調查顯示,粘稠度最高的棉花產自布基納法索、貝寧灣、巴西、乍得和烏茲別克斯坦(中絨)。同時產自美國的如美國比馬棉、以色列比馬棉、馬里或塔吉克斯坦(中絨)等棉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粘稠問題。而另一方面,產自希臘、美國(加利福利亞,東南部地區)、澳大利亞、非洲象牙海岸、尼日利亞和巴基斯坦、印度的原棉的粘稠度很低或不受其影響。
然而,世界皮棉碎籽率創1991年以來的新低,2009年棉纖維污染調查顯示,棉纖維中存在皮棉碎籽的問題,這仍然是世界紡紗業面臨的難題,約有31%棉纖維加工業遇到此類問題。但這次檢測發現,自1991年以來,該種皮棉碎籽率測試為最低。受種皮碎籽率影響最嚴重的棉花產自尼日利亞、印度、美國(東南部地區)、烏茲別克斯坦(中絨)、塔吉克斯坦(中絨)、布基納法索和敘利亞。在澳大利亞、貝寧、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德克薩斯高地平原)等地的皮棉碎籽率甚微。
中國既是一個產棉大國,也是一個紡織大國。突破6000萬紗錠的中國棉紡產能也直接受到棉花質量的制約,這種制約勢必影響到棉紗、棉布等產品的質量,甚至是行業的經濟效益。而在過去的幾年里,由于棉花(尤其是棉花質量)問題對棉紡織行業的健康成長造成較大沖擊,給行業進步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應盡快解決與檢測有關的技術問題,設置既符合中國國情又能順應國際需求的監測標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