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六個紡織文物復制件喜獲二等獎
全國文物保護科技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會議頒發了第三屆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由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錢小萍古絲綢復制研究所主要承擔的“東周紡織織造技術挖掘與展示——以出土紡織品為例”項目喜獲二等獎。
獲獎的東周狩獵紋錦等六件由蘇州絲綢技術人員成功復制的紡織文物,對中國科技史和世界紡織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東周時期,中國的紡織生產技術有了迅速提高,紡織品種更加豐富多樣,成為世界紡織史上的重要發展時期。特別是2007年江西靖安縣發現的一處東周墓葬,從中出土的300余件紡織品,成為研究東周時期紡織織造技術的重要文物。為此,國家文物局設立了“東周紡織織造技術挖掘與展示——以出土紡織品為例”研究課題,并將其納入以挖掘和展示輝煌的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指南針計劃”。
2009年1月,蘇州絲綢博物館、蘇州錢小萍古絲綢復制研究所承擔了課題中的絕大部分項目。經過一年多的攻關,技術人員成功復制了江西靖安東周墓出土的“狩獵紋錦”、“條形幾何紋錦”、“方孔紗”;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鳳鳥裊幾何紋錦”、“菱格六邊形編織絳”和湖北荊州八嶺連心石料廠出土的“中空斜編組帶”。其中,經線密度達到每厘米240根以上的“狩獵紋錦”,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經密度最高的中國古代織錦。
專家們認為,“東周紡織織造技術挖掘與展示——以出土紡織品為例”項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即以科技史研究為主導,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為手段,以復原研究為途徑,以科普展示為目標。該項目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探索了“指南針計劃”項目的方法,突出了科學測試方法對文物研究的作用,揭示了自然科學技術在文物價值挖掘方面的巨大空間。
目前,“狩獵紋錦”等復制件正在北京參加“百工千慧——中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成果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