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大學研究室“黑色黃金”碳纖維 助火箭上天
日前,記者走進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潘鼎教授的實驗室,領略了碳纖維的神奇之處。
實驗室里,潘教授剪出一束黑色的碳纖維原絲,拴在200克的砝碼上,掛在支架上,然后用2000℃高溫的噴火槍對準碳纖維,不僅沒有被燒斷,而且碳纖維摸上去也不燙,外觀一點變化都沒有。
“制備碳纖維的過程,簡單講就是‘原絲+碳化’。”潘鼎教授告訴記者。粘膠絲、聚丙烯腈或瀝青等有機母體纖維,經過1000℃~3000℃高溫的惰性氣體處理,結果是除碳以外的所有元素都予以去除。潘鼎教授回憶,上世紀80年代,我國頭號戰略武器面臨最后兩項久攻不克的遺留難題。其中一個“攔路虎”就是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作為洲際導彈彈頭防熱層關鍵材料,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的性能、品質直接關系到飛行的質量及成敗。因其原料要求極高、制備技術極難,當時只有美、俄兩個超級大國擁有。
“難關攻不下,導彈上不了天!”潘鼎教授領銜的碳纖維項目組臨危受命,采用棉漿基纖維素為原料,先后攻克了“原絲、工藝、強度、排廢”等難關,苦戰4年,在碳纖維生產的基礎理論、工藝技術和制備等方面獲得了突破,成功研制了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讓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航天級高純粘膠基碳纖維研制技術的國家。
為了新材料產業“換代升級”,科學家又投入了聚丙烯腈基碳纖維的持續攻關。和粘膠基碳纖維相比,聚丙烯腈基碳纖維也用于國防軍工,但其涉及的民用領域更廣泛,不僅飛機、汽車等交通工具可用,建材、醫療器械、體育用品等方面也大有可為。比如飛機,以前多用的是鋁合金耗材,有疲勞極限,換做聚丙烯腈基碳纖維材質,不僅機身更輕,飛得更快,更重要的是,強度得以加強,斷裂幾率大為降低,安全系數也得到很大提高;再比如,沿海城市的空氣里鹽多,高架橋建造中也用碳纖維,增強了耐腐蝕性;現在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超輕自行車、羽毛球拍也是由碳纖維材料做成的。
預計到2015年,國內碳纖維產能需求將達1.2萬噸。因此,碳纖維研究中既要注重基礎研究,又要與企業協同創新,實現技術與工藝的創新,“就是既要弄清楚原理,知道‘為什么’,又要搞明白方法,曉得‘怎么做’、‘怎么產業化’”。為此,東華大學與國內最大的民用碳纖維生產企業成立了東華大學—中復神鷹碳纖維工程研究中心,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后流動站等協同創新平臺,以提升企業的研發實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