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涉棉政策再成市場焦點 調整需尊重“無形之手”
國內的涉棉政策再次成為市場焦點:6月中旬,國家發改委召集相關涉棉部門研究棉花收儲政策調整。紡織企業要求用棉花直補代替現行收拋儲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按照目前國內棉花種植和銷售特點,涉棉政策,包括棉花收、拋儲政策,棉花進口配額政策、棉花種植及運輸補貼政。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棉花出口國,在完備的棉花補貼機制保護下,美國棉花一直具有非常高的貿易競爭力。根據美國現行的農業法案,美國棉花補貼制度針對棉花生產、銷售、貿易均有相關的保證制度。首先,生產環節包括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主要以棉農為補貼對象,其中直接補貼的補貼率為6.67美分/磅,范圍覆蓋基礎種植面積的85%左右。反周期補貼中,陸地棉目標價格為71.25美分/磅,當市場有效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直接支付與目標價格71.25美分/磅之間的差價。其次,銷售環節上,美國政府通過農產品信貸公司向種植者提供抵押性無追索權貸款(CCC貸款),棉花種植者可以用尚未收獲的棉花作為抵押,從信貸公司取得一筆貸款,若監測的世界調整價格(AWP)低于貸款基準價格(陸地棉為52美分/磅),種植者可按貸款基準價格抵押給信貸公司,若不按期贖回,將由美國農業部統一拍賣,種植者不用擔心賣棉難的問題。第三,貿易環節方面,當美國棉價高于國際棉價時,美國還可啟用特殊條款(step1降低貸款基準價、step3增加進口,平抑國內棉價)以保證美國棉花的貿易競爭力。
但美國的棉花補貼制度在中國并不適用。原因有三:其一,美國種植以大農場為單位,超過6000萬畝棉田,僅有不足3萬農戶,農場主在銷售、消費環節甚至參政議政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話語權;中國棉花種植除新疆兵團外,仍以小農種植為主,人均擁有棉花種植面積不足美國的1/10,不但減弱了對下游的話語權,也增加了直接補貼到戶的執行難度。其二,美國棉花種植機械化程度高,成本可控。中國的棉花種植費工費時,特別在收獲環節主要仍以人工采摘為主,即使種棉收益相對穩定,但時間上的機會成本高,很難吸引農村年輕的勞動力;其三,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農業補貼上的地位和承諾不同。中國承諾農產品遵循微量補貼原則,而美國棉花補貼遠超“微量”范疇,僅承諾逐步削減補貼規模。
綜合來看,棉花直補在執行力度、補貼幅度以及最終目標方面可能都難達到理想的結果,涉棉政策在“后收儲”時代,可能采取用“有限收儲”代替“敞開收儲”的方式,并在有條件的地區(主要是新疆)試點直補政策。推動棉花種植產業化的發展,并最終實現棉花產業向機械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逐步完善棉花政策的長效機制。
為保證棉價在“后收儲”時代的平穩過渡,預計國儲棉將在未來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逐漸實現“去庫存化”,但仍將保持超過50%的庫存消費比。在市場化程度逐漸提高的環境下,涉棉企業為規避風險、提高市場影響力,將提高對期貨工具的使用,棉花期貨市場將重新活躍起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