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吃污泥”成為紹興印染企業(yè)去污法寶
目前,生化方式處理污水被視為減少污泥產生的最有效方式。實例和數據顯示,這種方式比物化處理方式帶來的污泥量要少得多。環(huán)保部門也認為,印染企業(yè)納管標準要達到目前國家規(guī)定的新標準200mg/L,必須采用生化技術處理污水。
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目前全市仍有三成印染企業(yè)未使用生化技術處理污水。這個現(xiàn)實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困惑讓這些企業(yè)猶豫不決?
兩個減排范例:“細菌吃污泥” 污泥產量大幅度下降
到底何為生化處理?對此,鏡湖環(huán)保分局副局長楊瀅曾對記者作過一個通俗的解釋。“所謂生化處理,就是用生物化學的方式進行處理,核心內容就是讓細菌‘吃’污泥。”
記者注意到,從2009年起,紹興市各地印染企業(yè)就曝出不少用生物化學方式處理污水以減少污泥產生的經典范例。
在多次嘗試用其他方式治理污水都不理想的情況下,2008年,嵊州雅戈爾色織科技有限公司從臺灣引進了枯草桿菌介入治污環(huán)節(jié)。其污水的處理流程是:污水全部進入中和池,系統(tǒng)自動按枯草桿菌適宜活動的酸堿度對污水實施中和,之后的氧化池、分解池即為菌類工作環(huán)境。在為其提供“吹氧”等配套條件下,枯草桿菌反復分解污水。
據嵊州雅戈爾色織科技有限公司設備部負責人劉雪峰介紹,公司每天產生的污水約為3500噸,采用枯草桿菌處理污水后,污泥的產量幾乎為零,COD指標也降到了250mg/L以下。從成本上來看,最初購置約500公斤枯草桿菌及PU膜(納豆菌生長用)的20余萬元初始成本后,運行一年半,“雅戈爾色織”幾乎都沒有大的投入。
在這里,“雅戈爾色織”引入的枯草桿菌由大豆原料發(fā)酵而成,可作飼料促進劑、土壤改良劑、生物有機肥等使用,同時因菌體繁殖快、環(huán)境適應力強等特點,可應用于污水處理行業(yè)。這是一種典型的生物化學處理技術。
紹興縣的金祥惠紡織印染有限公司采用的技術,跟“雅戈爾色織”采用的技術有異曲同工之處。
“金祥惠”的方法是在污水池里投放大量的菌類,細菌在氧氣的作用下快速地吃掉污水中的化學物質,原來污水的COD(化學需氧量)濃度大大降低,基本可降到10mg/L。按該公司負責人的說法,企業(yè)一天的污水產生量為1萬噸,按傳統(tǒng)處理方式,他們一天的污泥產生量有五六十噸,現(xiàn)在只有兩三噸,前后相差二十余倍。
兩種方法比較:效果好幾倍到幾十倍不等
到底,在減少印染污泥產生上,“請菌吃污泥”的生化方式比傳統(tǒng)的物化方式(物理化學方式)優(yōu)越多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
據負責“金祥惠”污水處理的紹興國富環(huán)保科技公司負責人介紹,傳統(tǒng)方式處理的污泥產生量是6%,而采用生物技術處理的產生量僅為0.2%,“金祥惠”的實例似乎也與這一數據相印證。
據袍江一家不愿透露名字的印染企業(yè)負責人介紹,即便是同樣的生物化學處理方法,不同的印染廢水產生的印染污泥量也大不相同。
這位負責人說,根據他掌握的數據,印染污水僅物化處理其污泥量就可高達3%以上,以生化加物化處理工藝產生大約1%的污泥,如果兩種方式結合,每處理1000噸染整廢水將產生10噸濕污泥,脫水后為1.5立方米干污泥。以一個日處理1萬噸染整廢水廠為例,每天約有15立方米干污泥產生。
用生物化學技術處理污泥,效率到底有多高?袍江環(huán)保分局局長趙四海給記者進行了對比。
“一般來說,用物化方式處理污水后產生的污泥量大約為3%到7%,如果用生化方式處理污水,產生的污泥量大約在3%以下。”趙四海說,不管用怎么說,用生化方式處理污水產生的污泥量,肯定大大少于單純用物化方式處理污水產生的污泥量。
{page_break}
兩種成本煩惱:動輒上千萬的費用、企業(yè)說壓力很大
既然有如此好的效果,為什么還有30%的印染企業(yè)未使用生物化學的方式處理污泥?這背后是什么讓這些企業(yè)不愿使用?
記者在多方采訪中了解到的情況是,制約更多企業(yè)廣泛使用生化方式處理污水的首要因素就是成本問題。這一成本,不但是資金上的成本,更是時間上的成本。
在資金的成本上,動輒上千萬元的設備及菌種購置等費用,常常讓企業(yè)不堪重負。以“金祥惠”和“雅戈爾色織”為例,“金祥惠”購買這套處理設備花了2000多萬元,而“雅戈爾色織”從臺灣引進的菌種,目前每噸也要30萬元左右,而且菌種也有用完的時候,用完之后菌種就需要再買,處理成本其實也不低。
袍江環(huán)保分局局長趙四海告訴記者,一般來說,企業(yè)用生物化學方式處置污水的設備投入,可以以日處理污水每噸1000元來計算。建立在這個數據基礎上,如果一家印染企業(yè)污水日產污水上萬噸,那么光這套生化技術設備的成本就要上千萬元。顯然,現(xiàn)實中很多印染企業(yè),都達到了這個污水排放量。
廈門大學環(huán)境學博士后、紹興文理學院生科院老師陳國和告訴記者,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些產生污泥不多的小企業(yè),遲遲不愿意使用生物化學方式處理污水,導致我市在印染污泥總量上不能有效降低。
細菌吃污泥需要時間 企業(yè)等不起?
另一個成本就是時間成本
一直對印染污泥進行研究的陳國和說,一般印染企業(yè)的都有自己的污水處理池,這個處理池一般剛好儲存每天排放的污水,但生物化學技術處理污水,細菌的作用往往需要至少48小時甚至72小時。“也就是說,細菌吃污泥往往兩三天才能出效果,而印染企業(yè)污水每天都在排放,對一般企業(yè)而言,污水池也不可能大規(guī)模擴容。”
“最重要的是,生化技術中不少引進的菌種,還要做適應性實驗,也就是說,環(huán)境適不適合用這種細菌,要實驗后才知道。”陳國和說,企業(yè)是講究效率的,等不起這個時間。“企業(yè)一般只采用成熟的技術,對不成熟的東西進行實驗,他們認為這是實驗室的事情。”
事實上,生化技術的效果,也并非十全十美。
陳國和告訴記者,細菌和微生物都有自己的壽命,一般是三天左右,這些細菌和微生物死亡之后,也會產生有機污泥。“也就是說,生化方式只能減少而不能完全避免污泥的產生。”另外,細菌和微生物只能吃掉有機污泥,而不能吃掉污泥中的重金屬。而據市環(huán)保局固廢管理中心主任戚楊健介紹,生化方式處理過程中,也有廢氣產生,影響處理效果。
正是因為這些因素。不少企業(yè)采用的仍是物化和生化相結合的方式處理印染污水。
{page_break}
兩個治污建議:技術革新與適當補貼 是否可行?
如何讓印染污泥從根源上減少?陳國和認為,除了在印染企業(yè)中全面推廣印染污水的生化處理方式以外,最要緊的是,提高生化方式減少污泥的能力,降低生化方式處理污水的成本,而這是需要技術革新的。
“作為一個企業(yè),它的最大目標是要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企業(yè)不到萬不得已對技術革新沒有興趣,陳國和認為,政府部門除了通過各方面鼓勵企業(yè)技術革新之外,還應當對積極處理污水、減少污泥產生的企業(yè)進行適當補貼。
記者從環(huán)保部門了解到,對于印染污水處理方面,我市尚沒有出臺相應政策對企業(yè)進行補貼。而與我們鄰近的杭州市蕭山區(qū),似乎已有這方面的政策。
有市民認為,蕭山區(qū)印染企業(yè)也很多,但是卻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印染污泥偷倒現(xiàn)象,原因就在于當地政府對印染污泥處置有“以獎代補”環(huán)保補助專項資金,各種類型的污水處理公司數量也較多。
不過,環(huán)保人士認為,有沒有補貼并不能成為企業(yè)偷排印染污泥的理由。“企業(yè)要賺錢,同樣也應當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主動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lián)絡,請在30日內聯(lián)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lián)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fā)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fā)言請遵守相關規(gu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