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紡企4招度過棉花“真空期”
014年8月31日棉花拋儲結束,9月1日起國內棉紡織企業開始面臨棉花市場的另一番局面。由于連續3年的棉花收儲政策,目前市場上可以流通的優質棉花資源幾乎枯竭,而新棉花要10月底才能出疆到達內地下游紡織工廠,如果再要求入庫公檢后憑公檢報告才能安排出運和申請補貼的話,那么新棉上市還要延遲15天左右。那么在這個長達60~70天的“真空期”內,市場上將無棉花可供買賣。
可以說,棉花“真空期”的存在對大型棉紡織企業影響不大,大型棉紡織企業一般都有幾個月的原料安全庫存,在這個“真空期”期間,企業剛好可以消耗掉相對高價的棉花庫存,等到新棉上市了,企業可以有流動資金采購低價的新棉了。
但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情況就不同了。由于拍儲棉花需要大量資金,在棉花價格下跌趨勢中,持有庫存就意味著虧損,庫存越多虧損越大,所以中小型紡企大都采取“隨用隨買”的策略。但在“真空期”期間,小型紡企要面對“隨用”的時候卻買不到棉花的尷尬局面。除了停產之外,中小型棉紡織企業維持生產的原料從哪里來呢?筆者走訪了幾家小型棉紡織廠,發現中小型棉紡企業應對棉花“真空期”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是利用前期得到的進口棉花配額。8月31日之前,中小棉紡織廠抱團“團購”棉花,得到相關的棉花進口配額按比例分享,在9~10月集中使用,用進口棉替代用棉缺口,此舉可以拉低棉花原料成本,這也將使得9~10月港口保稅庫里外棉報價得到一定程度的支撐。
二是更換產品品種。目前粘膠原料的價格已經跌到5年半以來的低位,滌綸價格也很具有競爭能力,莫代爾、天絲等棉花替代品不再“高大上”了,這些原料大大沖擊了棉花纖維的市場份額,最近又傳出“超仿棉”新型聚酯纖維將實現規模化生產,引起了下游客戶的關注。
三是尋求進口紗代替。由于低支紗耗棉量大,所以主要從境外進口,委托境外工廠做貼牌生產,并且要求境外供應商按照國產紗的標準包裝,到中國港口清關后按照中國國產紗銷售。進口紗采用120天信用證結算方式,這樣既可以留住客戶,又可以得到充裕的現金流支持。也有企業內部降低棉花消耗的速度,減速降低產能,或者生產高支紗。
四是收購“黑地”棉花。由于3年來的棉花收儲一直是按產量收儲的,所以新疆有很多棉花田是“地主”們自己開荒的,開荒戶不敢上報,也不會計入補貼范圍,但是這些棉花卻都流向市場,于是,就豐富了中小棉紡廠的棉花現貨資源。
目前,業內人士討論的已不再是國產棉花能否跌到13000元/噸,而是在2015/2016、2016/2017這兩個棉花年度,國內棉花價格會不會跌到10000元/噸左右。咋一看到這個數字也許會覺得很嚇人,但是國內棉花價格走勢降低卻已成共識,所以,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企業,除非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否則紡企肯定不會在新棉上市之前采購和囤積棉花等待貶值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