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重創石油市場 全球能源轉型箭在弦上
10月27日,復旦大學特聘教授、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第三屆CEW中國能源周——2020行業影響力年會上表示,應努力將中國的石油天然氣要素市場發展好,并以此作為今后5年、10年的目標。
他指出,在能源方面,雖然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國,但亞洲能源期貨中心、交易中心卻不在中國,而在新加坡,這說明中國在要素市場方面還沒有做好。中國擁有人口、工業優勢以及巨大的能源需求,建成具有影響力的全球能源交易中心是理所當然的。
黃奇帆表示,如果要素市場很貧瘠,中國即使成為GDP全球第一的國家,對世界的影響力也仍然有限。美國之所以影響力大,除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貨幣力量以及高科技外,更重要的因素是,美國要素市場的價格為全世界定價。
黃奇帆認為,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戰略下,中國必須認真解決好中國能源供應“外向度”太高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持續攀高,其中2019年油、氣對外依存度已分別升至72.6%和43%,給我國能源保供埋下巨大安全隱患。
為此,黃奇帆建議,從國家安全角度,應該多開發頁巖氣。“我國頁巖氣現在能夠開到200億立方米。未來五到十年,如果價格低,要在此基礎上加一個0,讓頁巖氣(開采)增加到2000億立方米。美國人從2000年開始,用了20年時間,去年開了3000多億方頁巖氣,同時還開了2億噸頁巖油,美國就從世界最大的能源輸入國變成了一個能源輸出國。”
世界銀行在10月22日發布的半年期《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中指出,原油價格在疫情初期暴跌,目前僅部分恢復到疫情前的價格水平。-新華社
疫情將給能源市場帶來深遠影響
原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會上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使其加速演進。疫情過后,能源安全問題將成為主要經濟體更加重要的目標,并且能源向綠色低碳方面的轉型發展將會加速。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這場疫情將深刻地改變社會。“很有可能像中世紀歐洲的黑死病改變歐洲的歷史進程、天花改變美洲一樣,(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未來甚至人類歷史帶來根本性、趨勢性的改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13日發布《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全球經濟將在2020年萎縮4.4%,雖然2021年有望回升至5.2%,但此后將逐漸放緩至3.5%左右。相對于疫情暴發前的預測,全球經濟的累計損失將從2020-2021年的11萬億美元增加到2020-2025年的28萬億美元。
邵宇指出,在能源領域,有三個方面的趨勢值得密切關注:一是全球持續低迷的增長,全球經濟有可能在未來三年中平均增速為零,其中,中國將在至少三年保持百分之三到四的增速。二是各行各業的“線上化”發展,將給運輸業的能源需求帶來巨大沖擊,且這個趨勢會持續下去。三是全球化將發生深刻變化。
在疫情暴發之后,各國央行和政府出臺了規模空前的刺激政策。據IMF統計,各國政府已向家庭和企業提供了約12萬億美元的財政支持。這些措施雖然挽救了生命和生計,但其成本高昂,且危機導致的經濟衰退也引發稅收收入驟降。據IMF估計,全球公共債務將在2020年達到GDP的100%左右的創紀錄水平。
“這次流動性的供應幾乎是無限量的,在過去兩個季度中,我們供應的流動性已經超過了過去十年的總和。”邵宇說道。充足的流動性為何沒有帶來大宗商品的繁榮?邵宇指出,以往,刺激措施主要針對投資,而現在則針對消費,“對大宗商品拉動的能量不在一個級別”。
世界銀行在10月22日發布的半年期《大宗商品市場展望》報告中指出,原油價格在疫情初期暴跌,目前僅部分恢復到疫情前的價格水平,石油需求可能會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久影響。該行預計,2021年原油價格平均每桶44美元,高于2020年的每桶41美元。
在國際能源論壇秘書長孫賢勝看來,疫情在能源領域的影響包括加速推動地緣政治新格局的形成。“油氣生產重心不斷從東(轉)向西,而消費的重心不斷的從西(轉)向東,在能源需求上大約60%都發生在亞太地區。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地緣政治矛盾的焦點也隨之轉移。過去,主要矛盾在其他地方,而現在,美國將加大對中國的施壓。”
各國“碳中和”目標將倒逼能源轉型
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也是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信號。
國際能源署署長高級顧問安豐全在會上表示,中國剛剛宣布的減排目標彰顯了中國的大國擔當。“這個目標非常遠大,但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實現。”
他指出,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碳排放可能還要持續增長一段時間,而中國目前的煤炭消費已占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煤炭裝機也占世界一半。在如此大的高碳消費中,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難度是巨大的,中國必須以兩倍于發達國家的速度來實現碳中和這個艱巨的任務。
新開發銀行(下稱“新開行”)副行長兼首席運營官祝憲在會上表示,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極大地提振了全球減排的信心和決心,與此同時,也將對我國能源行業形成倒逼壓力。據介紹,新開行自成立起就致力于幫助金磚國家推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發展。該行第一個項目就是在上海的分布式光伏發電,之后還有在福建和廣東的海上風電項目。
談及新能源的發展前景,祝憲認為,雖然近年來新能源的生產和科研成本不斷下降,已經進入有市場競爭性的階段,但在很大程度上價格仍是被管制的,在定價過程中還有相當的國家補貼,如果要讓新能源更加市場化,就要讓定價過程更加透明。
在這方面,鑒于我國的油氣對外依存度不斷增加,祝憲指出,如果出于國家能源安全而減少油氣資源進口,那么就需要從投資者的角度考慮如何分攤和消化溢出成本,而不是由國家定價,這本身就與國際市場是脫離的。此外,如何從資本市場的角度支持新能源發展也是關鍵。
“舉例來說,我們現在做了兩單新能源(項目),一個是海上風電,一個是光伏。但是由于國家在定價政策上出現的變化,使得項目單位或者投資者對激勵機制反彈,對項目本身進行了重新考慮。”祝憲強調,要想推動清潔能源的發展,國家應該采取中長期、透明的甚至是盡量中性的支持,而不是一事一議,這將發出令人困惑的市場信號。”他說。
談及新興市場國家的能源轉型,祝憲指出,在金磚五國中,有四個國家是產煤大國,只有巴西的能源行業原來是靠水電、現在更多是靠新能源。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金磚國家一定要走清潔能源路線,也就是“去煤化”。但是,現在過快、過多地推進這個過程是不可承受的,比如,印度缺油少氣,只有煤,但該國現在正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電力需求巨大,如果僅發展清潔能源,成本是一般企業和老百姓無法承受的。
“多邊金融機構現在大多數都已經提出我們不再給煤炭項目提供資金,這可能從氣候變化的角度來說是對的。但對于有一些國家來說,這將給它的發展潛力帶來不利的影響,所以最終的問題還是怎么進行平衡的問題。”祝憲說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