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群:陽城縣初步形成蠶桑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華北蠶桑第一縣”、全國蠶桑標準化生產示范縣、全國“東桑西移”蠶桑基地縣、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示范基地、山西省“一縣一業”蠶桑基地縣……提起栽桑養蠶,山西省蠶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王東滔滔不絕。2021年,陽城蠶桑文化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經過多年發展,當前陽城縣已初步形成了蠶桑資源多級利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年綜合產值超過3億元。
在數千年的栽桑養蠶、絲織加工歷史長河中,陽城縣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蠶桑文化系統及技術體系,從利用當地資源修建梯田地埂、栽植桑樹,利用獨特的出扦技術進行桑樹管理、養殖桑蠶,以及從蠶桑管理到病蟲害防治、從采收到儲藏,無不體現出當地農民的智慧,總結出蠶種的制種、給桑、防病、禁忌等一系列培育方法。
陽城縣蠶桑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劉衛宏自豪地介紹,上世紀70年代,陽城地埂桑大力發展,開辟了北方地區“地邊是銀行、地里是糧倉”糧桑互促、協調發展的實踐。家家養蠶、戶戶賣繭的盛況,成就了彼時農村農耕文明的最優模式,至今仍在延續。“出扦修剪、涂白治蟲、春夏輪伐”等管理技術成為北方獨創,蜚聲全國。
發展到現在,大棚養蠶已成為陽城縣群眾普遍采用的實用技術,因大棚建在桑園邊,節省了桑葉的運輸成本,同時采用“地面條桑育”,一日給桑1次—2次,不僅喂養次數減少,而且便于方格蔟自動上蔟,減輕了勞動強度,減少了養蠶用工,可提高工效50%。
陽城縣蠶桑技術中心副主任劉學兵說:“大棚養蠶省工省力、安全高效,既可以擴大養殖規模,又可以節約勞動力、提高效率,還有利于蠶室的徹底消毒防病,提高蠶繭產量?!?/p>
除了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和文化傳承功能,陽城蠶桑產業在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特別是脫貧戶持續增收方面還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陽城縣15個鄉鎮全部養蠶,其中次營鎮、寺頭鄉桑園面積超過5000畝,年產繭5000公斤以上的村達到70個。據統計,全縣桑園面積3.7萬畝,桑樹總資源達到3851.21萬株,年養蠶3.3萬張,產繭158萬公斤,收入8995萬元,全縣養蠶戶6473戶,戶均收入超萬元。全縣養蠶張數、蠶繭產量占晉城市的90.7%,占山西省的86.8%。在生產加工方面,陽城縣的蠶桑也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條,現有繅絲企業3家、絲綿被加工企業10余家、桑葚飲品廠2家、桑葉茶生產企業4家、桑枝食用菌生產企業和家庭農場30余家,桑葉宴、桑果酒、蛹蟲草、蠶砂枕等副產品開發也初具規模。桑園采摘、蠶桑研學、繭絲文創等現代蠶桑文化日益興起,初步形成了蠶桑資源多級利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蠶桑年綜合產值超過3億元。(李全宏)
?。▉碓矗宏柍强h人民政府網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