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傳統的服飾文化符號
近日,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現場,4對身著秦漢、盛唐、宋、明婚服的“新人”緩緩走來,或頭上戴花釵、角梳,或以三白妝和珍珠妝飾面,或身著鳳冠霞帔,或玄衣纁袡、執手盟誓。在這四朝婚服的背后,是北京服裝學院服裝藝術與工程學院服裝文化與設計創新研究中心教授梁燕帶領團隊兩個多月的持續奮戰。
如今仍然盛行的大紅吉服、鳳冠霞帔婚服原是與明代婚服有著頗深的淵源。梁燕團隊翻閱了《大明會典》《續通典》《明史·志·卷四十三》《明史·輿服志》等古籍資料,查看了江西高安胡鎮墓出土文物、北京定陵出土文物、山東孔子博物館藏品等,才讓明代多個官階的婚服形式更清晰。
“古代婚服復原首先要考慮各朝代的官階區分和社會背景差異。”梁燕介紹,但相較于前面的朝代,明代婚服的“攝盛”之風更甚,即婚禮時可穿著超越婚服等級一級的婚服,以示貴盛。
如五品、四品官員可以身著三品官階婚服。庶民也可以在那一日身著低官階的婚服,三品官員的新娘蓋頭和新郎披紅中內含喜字并蒂蓮紋樣,而并蒂蓮織金妝花緞原是明代孝靖皇后大婚時所穿禮服中紋樣。梁燕認為,這也進一步說明,“明代婚禮允許出現‘逾制’現象”。
與電視劇婚服呈現不同,團隊更側重對古代婚服最大程度的精準還原和文化脈絡研究。如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明蘭出嫁之時,故事背景設定為北宋時期,延續了“紅男青女”的唐代婚服形式。女子身著青綠色嫁衣,男子則穿絳紅色婚服。
而北京服裝學院團隊完成的宋代婚服均為紅色。梁燕解釋,是因為“自隋唐以后,官服顏色也有了更為明確的衣冠制度和禮制要求”。團隊復原的宋代婚服為南宋時期五品官員所穿的,該品階官員可以身著緋色服飾,七品以上官員則是服綠色。南宋時,考慮女子婚服從夫官服,故而五品新郎新娘婚服均為緋色(紅色)。
一個不同的現象是古代婚服并不都尊崇大紅大綠。如秦漢時代尊“天地玄黃”,當時人們認為黑色代表幽遠無窮的“天”,所以婚服顏色為玄色(即微微透紅的黑色),更顯莊重。
秦漢婚服配伍。北京服裝學院供圖
秦漢婚服頭飾相對而言也更顯得端正。梁燕團隊在古籍里查找了不少文字。研究團隊根據史料記載,以及宋繪的帝王冕冠資料等綜合考量,復原出秦漢婚服中的平正端方、近長方形的男子頭冠;女子則復原了當時的“垂云髻”發型。
不僅各個朝代的頭飾各不相同,就連衣服的吉祥紋理也大有講究。北京服裝學院藝術專業服裝設計與管理方向2022級研究生陳倩倩參與繪制秦漢紋樣,“秦漢以出土文物‘雙人對舞鳥獸紋’為基礎進行復原,寓意成雙成對、吉祥美滿。而唐代婚服紋樣以寶相花紋為基礎,蘊含吉祥如意寓意;宋代紋樣則多選用連枝花卉類紋樣,有新人同心之意;明代以雜寶花紋為袍服主體紋樣,除吉祥寓意以外,滿地暗花紋更顯沉穩端莊。”
梁燕進一步解釋,作為婚服中重要的展示元素——紋樣的復原不僅需要考究歷史文化背景,也需要思考紋樣在服裝上的放置位置、形式、尺寸,還要考慮當時的紡織工藝和技術背景。
盛唐庶民婚服配伍。北京服裝學院供圖
但要復原古代婚服,難點便在于古籍、古畫之間信息的殘缺與差異。在制作唐代大袖連裳的婚服時,團隊從盛唐敦煌壁畫《婚嫁圖》中獲知,新娘的婚服為襦裙制。與之有差異的是,古籍中寫道:“凡婚嫁花釵禮衣,六品以下妻及女嫁則服之。禮衣則大袖連裳,青質,素紗中單、蔽膝、大帶;以青衣帶、革履、韈。”
梁燕解釋,對于這種圖文存在信息不吻合的現狀,在復原中需要通過多重證據法,通過文字和圖片的交叉驗證才能越來越接近歷史真相。通過驗證,最終團隊將唐代新娘的服飾形制確定為青色的襦裙樣式。
游走古今之間,埋頭古籍、文獻與古畫之中,歷時兩個月,梁燕帶領團隊參考全國40余所博物館館藏的110余件文物、200余冊古籍及文獻資料、300余張書畫及壁畫圖片,圍繞服裝與禮制的關系,服裝形制、用色、紋樣復原、面料選用、模特妝容打造等,完成秦漢10件服裝,唐代12件服裝,宋代11件服裝,明代13件服裝,共計8套婚服、46件服裝的婚禮服飾研究與復原。
“古代婚服的研究不僅用現代技術手段再現了古人的審美和社會禮儀,更是對傳統文化發展史的脈絡梳理。”梁燕說。
《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播出后,手執婚書、團扇掩面、共系同心結、執桿掀蓋,不同朝代的“新人”跨越時空,從文字之中走出來,驚艷大眾。不少網友留言,驚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精美絕倫。
宋代婚服。北京服裝學院供圖
在參與復原工作之中,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學專業服裝設計與管理方向2023級研究生于露雅發現,部分朝代的妝容和服飾也成為當下時尚搭配中的熱門元素,“如宋代女子常見的珍珠妝成為了復古妝容之中的元素。而明代婚服中的馬面裙也變成新中式時尚潮流,成為部分年輕人休閑甚至是工作之中的穿搭”。
“‘文化自信’并非是一個口號。”在梁燕看來,當復原后的古代婚服走入大眾視野,越來越多的百姓不僅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審美基因,也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明代婚服。北京服裝學院供圖
如今,除了關注傳統婚服復原工作之外,梁燕團隊也正在推進中國傳統文化創新設計的項目,思考如何把中國風和現代通勤服飾結合起來,從實用性、功能性層面作適當改良。
18明代紋樣復原(部分)。北京服裝學院供圖
在梁燕看來:“激活傳統的服飾文化符號,讓中國傳統服飾之美走進尋常百姓家,才是未來傳統文化活化創新的歸處。”(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