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剖雄安“北方鞋都”轉型記
中國制鞋有四大產區:華南產區(廣州、東莞和惠州),華東產區(福建晉江和浙江臺州),西南產區(成都和重慶)和華北產區(河北安新)。其中,晉江和安新有著更大的行業影響力,前者主攻一、二線品牌,被業內稱為“中國鞋都”,后者面向中低端市場,被稱為“北方鞋都”。
這一格局,大抵在2001年之后逐漸形成。當年,北京拿下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運動休閑鞋市場隨之興起。三臺鎮的制鞋產業由此進入長達十年的高速發展期,同時也進入了洗牌期,一些規模企業逐漸成型,而落后的作坊開始被淘汰。
互聯網和電商觸發的新機遇
互聯網和電商激活了中國城鄉的消費市場。對于三臺鎮而言,這意味著全新的機遇:從底端的生產制造切入上游的零售,提升產業附加值,變得越來越可行。
轉型是從內部開始的,準確說是從企業的主人開始的。“三四十歲的這代人,幾乎沒有念完高中的。”1982年生的王濤坦言。然而,他們已經是三千多家企業的實際當家人。王濤和哥哥是在鞋子中長大的,初中沒讀完就輟學回家,接班制鞋廠。老板自己當員工,親自刷膠親自縫制,談客戶、買材料、做鞋、送貨一條龍服務。這種故事,在三臺鎮比比皆是。
近年來,包括王志永、王濤在內,這些曾經的泥腿子,別人眼中的土豪,一個個走進北大、清華、中歐和長江等商學院,跟著那些年齡相當同樣有少許白發的先生們,一板一眼地重新開始認識商業新世界。
賈影是新華鞋材負責營銷的主管,2009年她大學畢業之后來到這家公司,也屬于三臺鎮較早引進的一批大學生。而2013年之后,包括吉星宇、新華鞋材在內的規模企業,開始大批量引進高端人才。吉星宇甚至在福建晉江設立了一個研發中心。
新的產業新城
實際上,隨著越來越高的環保要求,以及不斷提升的人工成本,中低端制鞋的利潤被急劇壓縮。產業想要持續發展,品牌化、智能化本來就已經迫在眉睫。而對于三臺鎮,很多廠房涉及的環保、消防隱患,也是監管部門的心病,產區的轉移或者重構,只是時間問題。雄安新區規劃的落地,則讓這一速度突然加快。
多地的招商部門來到雄安新區,希望承接當地的產業轉移。高邑縣招商局的商金濤就撰文說,在三臺鎮,一度有重慶梁平、河南睢縣、保定定州、石家莊高邑4個地區超過100人的招商團隊入駐招商。
據田默介紹,新產區絕對不是簡單的再造,而是以當下最新的產業新城的營造理念進行升級。項目規劃由清華大學規劃設計院擔綱,借鑒了浙江風頭正健的特色小鎮概念,綠色生產島、智慧物流園、雙創基地、電商產業園、產業鏈聯合體、固廢發電廠、體育主題公園等都被納入考量。
為了適應電商時代的消費趨勢與品牌孵化趨勢,項目還規劃了電商中心及適應柔性生產的“云工廠”。“‘云工廠’就是一種共享的生產線。任何想生產鞋子的人,支付租金即可拎包生產,這樣一來,鞋企便可以實現輕資產運營。”田默認為,這也很好地契合了時下的網紅經濟、新零售趨勢。
至于電商中心,未來將是一個孵化器。“這一年里,在三臺鎮不斷被外界關注的同時,當地的企業家也在快速流動的信息中打開了視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鞋企,希望做零售了。”田默認為,不只是吉星宇,而是三臺這個產區,都有望借由互聯網,將“ZARA基因”變成切實的商業利益。
第十五屆上海國際鞋類博覽會即將于2018年6月21-23日在上海光大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屆展會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批準,上海市皮革技術協會、上海雅輝展覽有限公司主辦,廣州白云鞋業皮具協會,亞洲鞋業協會,溫州市童鞋商會等支持,預計將有來自日本、韓國、意大利、德國、美國、俄羅斯、巴西、英國、伊朗、土耳其、香港和臺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600家企業參展,參展人數預計將突破50000人大關。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