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發?:《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23-2025年)》印發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印發《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工信部聯消費〔2023〕23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商務、市場監管主管部門:
現將《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2023-2025年)》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原文轉發
紡織工業提質升級實施方案( 2023—2025 年)
紡織工業是消費品工業重要組成部分,是傳統支柱產 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國際優勢產業,在美化人民生活、服務 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 用。為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十 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有關要求,推動紡織工業穩 增長和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 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將擴大市場需求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 改革有機結合,強化軟硬協同,增強創新引領發展能力,推 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深入推動增 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三品”行動,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升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推動紡織工業提質升級,鞏 固紡織優勢產業領先地位。
二、主要目標
到 2025 年,現代化紡織產業體系建設取得實質進展, 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營業收入穩中有增,發展質量效益保持良 好水平,紡織工業國際優勢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創新能力
不斷增強,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1.3%。
智能制造加快推進,70%的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產業結構更加優化,高性能纖維、高端紡織裝備、 戰略性產業用紡織品自給率基本滿足需求。 品牌建設深入推 進,形成20 家全球知名的企業品牌和區域品牌, 時尚引領 力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得到健全,單位工業 增加值能源、水資源消耗進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 持續降低,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質量和規模不斷提高。
三、重點任務
( 一 ) 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1.面向重大需求加強關鍵技術突破。鼓勵企業圍繞纖維
新材料、功能性紡織品、智能制造裝備等領域加快研發創新,
形成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技術成果。
專欄 1 關鍵技術突破行動 |
1.纖維新材料。突破碳纖維( 48K 及以上大絲束、T1100 級、M65J 級)、芳綸(高 強、高模)、高強高模聚酰亞胺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 (高強、抗蠕變)、 連續玄武巖纖維、碳化硅纖維、聚對苯撐苯并二噁唑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 材料有關短板技術裝備,提升聚乳酸纖維、萊賽爾纖維、生物基聚酰胺纖維、對 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纖維、海藻纖維、殼聚糖纖維等生物基化學纖維及原料的研發、 制造和應用水平。 |
2.產業用紡織品 。加強高端生物醫用紡織材料 、特種安全防護用紡織品、特種繩 纜及捕撈網、智能紡織品、大尺寸異形結構件等產業用紡織品關鍵技術突破。 |
3.紡織專用基礎件 。推動高精度、高效率、高適應性紡織專用基礎件開發應用。 |
2.集聚行業力量培育科技創新平臺。加強先進功能纖維、 先進印染技術等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服務能力建設,推進產 業用紡織品等領域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支持有關機構 建設和完善纖維新材料、產業用紡織品、智能制造、高端裝 備、時尚產業、大健康等領域創新聯盟。開展重點產品、工 藝 “一條龍”應用示范和揭榜掛帥工作,加強紡織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引導企業開展國家級和省級工程技 術研究中心建設,支持有關機構加強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建 設,支持企業開展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3. 以企業為主導提高成果轉化水平。鼓勵企業與行業協 會、研究機構、高校等合作,建設紡織科技成果基礎數據庫, 制定科學規范的紡織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建設試驗驗證平臺 和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支持企業主導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鼓 勵創新項目、創新聯盟、創新中心等吸納中小企業深度參與,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平臺、龍頭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 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
4.聚焦轉型重點加快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建設紡織產品 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點,研究紡織產品標簽標 識標準。加強纖維新材料、功能性紡織品、成套裝備等領域 標準研制,強化數字智能、綠色低碳以及消費體驗型標準制 定,推進紡織產品質量分級試點,加強紡織標準樣品研制工 作。鼓勵社會團體自主制定和發布團體標準,參與先進團體 標準應用示范。加強紡織行業 “領跑者”企業標準制定。開 展國際標準在我國適用性分析。加強紡織綜合領域標準化技 術組織管理。
(二) 培育紡織高端制造,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5.推進功能性化學纖維的研發制備和品質提升。支持企 業提升功能性化學纖維性能和品質,滿足消費升級和個性化 需求。支持企業和有關機構研發原位聚合、多組分共聚、在 線添加、高效柔性紡絲、錦綸6 熔體直接紡絲等工藝技術,開發超仿真、阻燃、抗菌抗病毒、導電、相變儲能、溫控、 光致變色、原液著色、吸附與分離、生物醫用、無銻聚酯等 纖維新品種,研發功能性化學纖維用關鍵材料、輔料以及阻 燃劑、改性劑、母粒、催化劑、油劑等添加劑。
6.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在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應用。支持企 業、行業協會等機構以國民經濟各領域需求為導向,與有關 方面加強交流合作,擴大產業用紡織品在航空航天、基礎設
施建設、環境保護、建筑、能源、國防軍工等領域的應用。
專欄 2 產業用紡織品應用拓展行動 |
1.交通運輸用紡織品 。推動碳纖維復合材料在交通工具輕量化中的應用,促進碳 纖維應用技術迭代升級。 |
2.醫療健康用紡織品 。推動疝氣補片、可吸收縫合線、人造血管 、體外循環用膜 材料等高端生物醫用紡織材料臨床試驗和示范應用。 |
3.安全防護與應急救援用紡織品。推動閃蒸法非織造布在包裝和個體防護領域的 應用,完善安全防護用紡織品標準和檢測評價能力,促進個體防護裝備水平提升。 |
4.海洋產業與漁業用紡織品 。推動高性能繩纜、網具在油氣開采 、海上救援、深 海探測、海洋牧場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
5.熔噴非織造布 。拓展熔噴非織造布在過濾、保暖、擦拭和能源領域的應用。 |
7.推動棉毛麻絲等天然纖維制品精品化高值化。支持行 業協會、企業等機構整合農業、牧業、研發、制造、設計、 營銷等環節,推動棉紡、毛紡、麻紡、絲綢等行業構建三次 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能,探索產業
轉型發展新模式,開創天然纖維產業發展新局面。
專欄 3 天然纖維制品精品化行動 |
1.保障原料供給 。引導紡織企業向上延伸產業鏈 ,推動棉、麻、桑種植加工規模 化集約化,蠶、羊等動物養殖工廠化自動化,保障天然纖維高質穩定供給。做好 棉花市場調控工作 ,促進棉花及棉紡產業健康發展。 |
2.拓展應用領域 。支持企業加強技術創新,改善天然纖維制品服用性能,拓展天 然纖維在運動、戶外、家居、醫用、保健、智能可穿戴等領域應用。 |
3.加強產品推廣 。發掘推廣天然纖維功能價值和文化價值,鼓勵企業增加天然纖 維用量,提升天然纖維紡織品質量和附加值 。辦好“棉紡消費季”等消費促進活 動,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交流合作和循環暢通,恢復和擴大天然纖維制品市場需求。 |
4.提升智能水平 。鼓勵紡織機械企業與天然纖維紡織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天 然纖維紡織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
8.增強紡織產品印染加工環節的韌性和競爭力。優化印 染行業發展環境,支持印染企業開展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減 少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強化紡織產業體系完整優勢和產
業鏈發展韌性。
專欄 4 印染產業提升行動 |
1.應用先進技術裝備。鼓勵印染企業和研究機構加強少水無水工藝裝備 、數碼噴 墨印花噴頭研發推廣,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支持印染企業采用染化料自動稱量系 統和染化料自動配液輸送系統。 |
2.加強高端產品開發 。引導優勢印染企業從產品加工型向產品開發型轉變,提升 企業在供應鏈中的話語權 。支持有關機構對各類印染工藝環境影響進行分類評 估,為低消耗、低污染生產工藝創新發展爭取更大空間。支持印染企業發揮中間 環節優勢 ,與產業鏈上下游加強合作對接 ,加快高端紡織面料開發和應用。 |
3.提升企業管理水平 。支持印染企業加強生產管理、深化現場管理、強化安全管 理、完善綠色供應鏈管理,提升現代化管理水平。支持印染企業加強產品開發和 質量管控,建立紡織品檢測實驗室,開展實驗室認可和技術中心建設。引導企業 建立化學品綠色供應鏈管控體系。 |
4.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支持印染企業在工業園區內集中建設,提升工業園區集中 供熱和污染物集中處理水平。鼓勵工業園區外印染企業逐步搬遷入園。鼓勵東部 地區支持印染產業就地改造提升 ,支持中西部地區適度發展印染產業。 |
( 三 ) 大力發展智能制造,提高行業質量效益。
9.開發智能制造工業軟件和生產裝備。支持紡織龍頭企 業成立專業化工業軟件企業,培育熟悉紡織行業情況的工業 軟件企業,開發紡織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及工業軟件優秀產品。加強化纖新材料成套裝備、短流程紡紗織造裝備、新 型非織造布裝備、綠色印染裝備的研發推廣,開發紡織專用 傳感器、智能檢測裝備、質量控制與執行系統,開發應用全
自動智能四邊縫設備、智能物流包裝、紡織專用機器人、數 字化網絡化管理信息系統等。
10.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普及和應用。在紡織行業建設 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面向單個或多 個制造環節提煉關鍵需求,在紡織行業遴選一批智能制造優 秀場景。鼓勵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與用戶加強互 動,開發面向典型場景和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支持各地組 織開展智能制造進園區等活動,開展面向紡織中小企業的數 字化智能化改造。通過智能制造標準應用試點工作,支持企 業開展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
11.建設智能制造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培育服裝、家紡 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支持服裝智能制造聯盟等行業服務 平臺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力量,推動紡織服裝智能制造共性技 術研發和應用。在紡織行業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 合發展試點示范,支持紡織企業創建 “數字領航”企業、兩 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以及工業互聯網平臺。
( 四 ) 推進綠色循環低碳,促進發展和諧永續。
12.夯實紡織綠色發展基礎。加強印染、粘膠纖維等行業 規范管理,開展規范公告工作。加快紡織綠色工廠、綠色產 品、綠色供應鏈、綠色園區建設,開展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 范企業、水效 “領跑者”企業和園區、能效 “領跑者”企業建設。創建一批紡織工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企業,組織開展 工業節能診斷服務工作。組織紡織重點領域碳達峰相關研 究,鼓勵開展紡織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完善紡織清潔生產 評價體系,推動印染 、 化纖等行業清潔生產審核。 推進 CSC9000T 紡織服裝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建設和社會責任 信息披露工作。
13.推廣節能減污技術裝備。研究編制紡織行業綠色發展 技術指南,推薦一批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用好國家工業和信 息化領域節能降碳技術裝備目錄及國家鼓勵的工業節水、環 保技術裝備目錄,推廣一批適用于紡織行業的節水、節能、 降碳技術裝備。推進節能降碳技術改造,推廣熱能、水、化 學品循環利用技術,加快綠色染料、助劑、油劑、催化劑推 廣應用。鼓勵企業加強紡織化學品風險管控,推進新污染物 治理,建立環境、化學品信息披露機制。
14.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制定和推廣紡織產品循環 利用標志標準,提升紡織品綠色設計水平,降低舊紡織品回 收和分揀難度。推動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 (滌綸) 行業規范 條件全面落實,開展規范公告工作。推動再生纖維質量監管 標準規范文件修訂。支持有關機構和企業研究制定廢舊紡織 品循環利用目標及路線圖,開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資源價 值核算研究。擴大廢舊紡織品再生產品在家具建材、汽車內 外飾、農業、環境治理等領域的應用。
( 五 ) 深入推進 “三品”行動,培育新品優品名品。 15. 強化數字理念引領以及數字化技術應用。加快推動紡織物聯網創新發展,培育和推廣一批物聯網賦能行業發展典 型案例。支持有關機構建設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數字化 設計公共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建立工藝、圖案、素材數據庫, 推廣應用眾包設計、協同設計、云設計、用戶參與設計等新 模式。推廣機器視覺技術裝備,實現產品質量在線監測。支 持企業運用信息技術與消費者建立連接,運用數字營銷網絡 和數據挖掘分析手段構建用戶畫像和需求預測模型,形成基 于數字決策的發展模式。
16.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深度融合。鼓勵有關機 構建設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和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創建一 批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示范園區。支持地方和企業申報紡織類 國家工業遺產,發揮工業遺產在服務產業發展、促進時尚消 費、建設時尚城市等方面作用。推動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 掘整理和傳承發揚,鼓勵紡織企業與非遺所在地區及非遺傳 承人聯合建設轉化平臺。推動老字號紡織服裝守正創新發 展。鼓勵企業開發推廣國風服飾,提升傳統文化元素設計應 用和表達水平。
17.培育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知名品牌。支持地方和 企業開展紡織服裝品牌建設,通過培育知名企業品牌和區域 品牌,增強我國紡織工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話語權,提升產
業集群內中小企業盈利能力和發展活力。
專欄 5 知名品牌培育行動 |
1.著力培育百家品牌 。持續開展重點培育紡織服裝百家品牌工作,培育國際知名 消費品牌、制造品牌和區域品牌。支持行業協會開展紡織服裝品牌價值評價,提 升企業品牌價值與品牌建設水平。 |
2.打造優質品牌產品 。鼓勵紡織行業優秀產品 (作品) 申報“中國優秀工業設計 獎”,提升紡織品研發設計水平 。開展中國纖維流行趨勢等產品和時尚趨勢的研 究發布 ,從紡織原料端發力提升紡織品科技含量和品牌附加值。 |
3.加強品牌宣傳推廣 。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全方位、多角度講好中國紡織服裝 品牌故事 。支持有關機構舉辦時裝周、博覽會、時尚節、消費季等活動,支持行 業協會等機構在海外辦展,鼓勵企業赴海外參展,鼓勵企業建設海外銷售渠道特 別是依托跨境電商拓展海外銷售渠道。 |
( 六 ) 提升供給體系韌性,釋放市場需求潛力。
18.提升民生必需紡織品保障水平。組織有關機構研究測 算化纖、印染、棉紡等基本民生產業能耗與效益的關系,滿 足產業合理用能需求。支持企業降本增效,滿足運動、戶外、 時尚、休閑等量大面廣的服裝、家紡消費需求。支持行業協 會開展 “家用紡織品消費指南”相關工作。開發推廣具有保 健、防護、護理功能的服裝、家紡等適老產品,提升尿褲、 護理墊、護理濕巾、潰瘍康復用品等護理產品適老性能。
19. 滿足和引領時尚消費升級需求。組織開展紡織服裝 “優供給促升級”、紡織服裝消費季、家紡消費節等活動, 深入推進 “十大類紡織創新產品”培育和推廣工作。創新時 尚消費場景,積極發展紡織服裝首店,建設時尚街區,發展 直播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在紡織行業建設一批服務型制造 示范企業和示范平臺,加快提升紡織行業定制化服務、供應 鏈管理、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等方面發展水平。支持企業發揮 服裝產品時尚屬性,引導消費者在消費活動全過程貫徹綠色 低碳理念。鼓勵企業加快終端模式創新,建設智慧商店,滿 足多層次多樣化消費需求。
20.增強紡織品檢測認證市場影響。支持開展紡織品檢測認證服務,推進國內檢測認證機構與國際有關機構加強交流 合作和結果互認,提升紡織品的品質和功能性,豐富紡織品
的內涵和價值。
專欄 6 檢測認證影響力增強行動 |
1.綠色紡織品檢測認證 。在紡織各環節推廣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營造公平公 正、透明可信發展環境。推進包括原液著色纖維、循環再利用化學纖維、生物基 化學纖維、可生物降解非織造布等產品在內的綠色纖維及綠色紡織品認證,提升 綠色纖維供給數量和質量。 |
2.紡織品環境足跡檢測認證 。支持有關機構研究建立紡織品碳足跡 、水足跡、化 學品足跡等環境足跡認證體系,提升紡織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積極適應國際 貿易規則綠色化、低碳化趨勢。 |
3.功能性紡織品檢測認證。支持檢測機構研究建立基于人體真實感受的功能性紡 織品服裝檢測評價和認證體系 ,增強功能性紡織品服裝的消費者獲得感。 |
21.培育有產業引領力的優質企業。鼓勵龍頭企業提高資 源整合和創新引領能力,培育一批制造業領航企業、制造業 單項冠軍企業。在優質紡織中小企業中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 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推動 大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配套、市場開拓等方面開展融 通對接活動。支持紡織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提升管理和裝備 水平。支持紡織企業參與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創建, 培育一批制造業現代供應鏈示范企業。鼓勵紡織企業樹立以 人為中心發展理念,改善軟硬件環境,打造高質量就業崗位。
( 七 ) 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構建開放合作體系。
22.促進各區域紡織產業合作互助協調發展。支持有關機 構開展區域紡織發展潛力研究和評價,指導各地改善紡織行 業發展環境,優化紡織產業區域布局。落實好促進制造業有 序轉移指導意見和制造業轉移發展指導目錄,發揮好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典型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紡織產業科 學有序轉移。完善區域產業合作服務體系,舉辦 “線下”產 業合作對接活動,優化國家產業轉移信息服務平臺 “線上” 服務功能。支持行業協會搭建紡織產業區域合作平臺,促進 東中西部紡織產業形成區域協作和利益共享機制。
23.打造專業化特色化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支持紡織產 業集聚區建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在紡織行業加 快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構建省級— 國家級—世界級集群梯 次培育發展體系。在紡織產業集群開展 “一起益企”中小企 業服務行動,培育一批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組織開展紡 織區域品牌發展路徑研究,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紡織區域 品牌。發揮紡織行業生產制造與文化時尚有機融合特點,支 持地方建設紡織特色產業小鎮。
24.推進產業鏈供應鏈高水平對外開放合作。發揮我國紡 織產業鏈供應鏈完整優勢,推動建設紡織類國際組織。鼓勵 行業協會和企業參與紡織領域國際組織活動,主動搭建貿 易、技術、社會責任等國際合作平臺。 引導領航企業、單項 冠軍企業等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加強資源整合,優化全球生產 網絡和供應鏈體系。推進紡織產業內外貿一體化,增強國內 國際兩個市場聯動效應。支持行業協會和地方開展國際經貿 合作、國際供應鏈對接等活動,培育國際經貿合作新增長點。
四、保障措施
( 一 ) 加強組織實施。
各有關部門要密切合作,統籌推進,將各項工作任務抓細抓實,取得實效。 已出臺地方性促進紡織工業發展政策文 件的地區,要將落實本地區政策文件與落實本實施方案有機 結合、協同推進。未制定地方性促進紡織工業發展政策文件 的地區,要結合當地實際,做好本實施方案落實工作。加強 地區間交流協作,堅持全國一盤棋,合理分工,共同發展。
(二) 加大資金支持。
統籌現有渠道,加大對紡織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智能 制造、公共服務等方面支持力度。積極發揮擴大制造業中長 期貸款投放工作作用,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按風險可控、商 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紡織企業貸款支持力度。發揮國家產 融合作平臺作用,構建產融信息對接合作服務網絡。推進符 合條件的高技術型紡織企業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紡織 企業發行債券融資。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科技研發、創意設計、 品牌運營、渠道建設等領域,培育紡織增長新動能。
( 三 ) 優化市場環境。
推進簡政放權,堅持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監管,持續優 化服務,改善營商環境。加大對專利、商標、地理標志等知 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企業合法權益的行 為。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加大線上線下 質量監督抽查力度。健全公平競爭制度框架和政策實施機 制,保障不同類型企業公平競爭。 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 者權益保護,提升消費者售前售后體驗。
( 四 ) 注重宣傳引導。
積極總結并廣泛宣傳新時代紡織工業發展成就與社會貢獻,宣傳推廣好品牌、好技術、好產品,更新公眾對紡織 工業定位及形象的認知,營造全社會關心紡織、關注紡織的 良好輿論環境。深入地方、深入集群、深入企業開展宣貫工 作,引導紡織企業積極參與重點任務確定的各項工作。按照 國家有關規定,加大對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品牌時尚等 方面作出突出貢獻單位和個人的表彰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重 大活動、傳統節日宣傳推廣紡織創新產品和服裝服飾文化。
( 五 ) 統籌各方力量。
支持行業協會和地方有關部門做好本實施方案的宣傳 解讀和貫徹落實工作。鼓勵行業協會等機構加強信息發布, 引導企業資金投向,促進行業規范發展。鼓勵行業協會、高 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加強平臺建設、 品牌培育、技術交流、 人才培訓等方面工作,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支持行業協會等 機構加強智庫建設,分析運行情況,反映行業問題,開展戰 略研究。鼓勵行業協會等機構搭建行業交流展示平臺,強化 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