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淺口鞋常用的設計點包括:淺口門控制點V、第五跖趾邊沿點H、后幫中縫高度控制點Q。此外還會用到外腰窩點邊沿點F、外踝骨中心邊沿點P、口襠控制點E、楦頭凸度點J、腳后跟骨上沿點c、后跟凸度點D以及V點等。
找點的方法在第一章中已經有過詳細介紹,參見表1-1-1和表1-1-2,此處不再重復。
2.關于淺口門控制點VO
(1) Vo點表示的意義女淺口鞋的口門位置是變化的,因此需要有一個參照點。這個參照點就是跖圍線與背中線的交點,定為Vo點。因為跖圍線是前腳掌主要的彎折部位,在背中線上找到一個參照點有利于淺口門的控制。廣義上講,運動鞋的口門也屬于淺口門,也是以腳的活動位置Vo點為參照點。
有了這樣一個參照點,并不是說所有的口門位置都設計在V點,而是根據款式的具體要求進行前后的調節。正像V點是滿幫鞋的口門控制點,但并不是所有滿幫鞋都用V點來設計口門位置。所以Vo點表示的意義是口門的控制點,并不一定是日門位置的設計點。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成品鞋的口門位置正好落在V點,那么在走路彎折時可能會造成磨腳的現象。假若就用V點來設計口門位置,由于在繃幫時口門的位置會有向前的位移量3mm,成鞋后就會錯開Vo點位置。
(2)如何確定V點由于V點是作為控制點,所以用測量跖圍線與背中線的交點來確定Vo點,這樣做比較科學也比較方便,符合腳的生理結構特征。
在有些經驗設計中,急于找到口門位置,經常用前臉長73、78、68mm等數據來測量。如果在使用傳統的標準楦時,這些點都很適用,如果放余量加大了,就會產生很大的誤差。現在的女淺口鞋,能夠使用傳統標準楦的廠家已經是寥寥無幾了。
確定口門位置要遵循一個原理:能自如穿脫、能抱住腳、所處位置的比例協調恰到好處。掌握了這個道理,數據的多少只是一個參考。
(3) Vo點如何應用女淺口鞋的口門與滿幫鞋的口門不是一回事,滿幫鞋的口門可能會延伸到Vo點,但是女淺日鞋的口門不能超過V點。如果超過了V點,就要按滿幫鞋處理,需要進行定位、對位、轉換等蹺度處理。還記得元寶式女鞋嗎?需要用后升蹺的辦法處理。如果它口門往前移動,一直移到了Vo點,它就不再屬于滿幫鞋了,也不用后升蹺了。
確定了口門位置,也就知道了前臉的長度,前臉的長度也叫作口門的深度。按照前臉的長度劃分,女淺口鞋一般有長前臉、中長臉和短前臉三種類型。參見彩圖L系列,雖然都屬于女淺口鞋,但相比之下還是有差別。
彩圖L-8、彩圖L-12、彩圖L-15,它們屬于長前臉結構;彩圖L-3、彩圖L-4、彩圖L-11,它們屬于短前臉結構,其它的彩圖L-1、彩圖L-2、彩圖L-4等大部分屬于中長臉結構。由于鞋楦放余量的不同,判斷鞋臉的長度不能看前幫的長度,而是要看鞋口門與第一跖趾關節的關系:口門與第一跖趾關節位置相近屬于中長臉,口門位置超前屬于短前臉,口門位置靠后屬于長前臉。
中長臉鞋,也就是一般的女淺口鞋,口門位置在V點略前,用標準楦設計時,前臉長度在(73±2)mm。長前臉鞋,也就是深口門鞋,口門位置在V點之后,用標準楦設計時,前臉長度在(78±2)mm。這種長前臉皮鞋已經不多見了,有些大圓口或大方口的布鞋還沿用傳統的結構。注意:在前臉加長時,口門的寬度要適當加寬,一般規律是鞋口越深,口門寬越大,則鞋墻越低,穿脫方便。短前臉鞋,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女淺口鞋,有些女淺口鞋甚至可以將腳趾縫隙似露不露地表現出來。用標準楦設計時,前臉長度在(68±2)mm?,F在常在拇趾外凸點與第一跖趾關節的1/2位置定出口門點,這是不露趾縫的控制點。注意:在前臉變短時,口門的寬度要適當收縮變窄,一般規律是鞋口越淺,口門寬越小,則鞋墻越高,抱腳能力越強,穿著就不易脫落。
3.關于后幫中縫高度設計點Q
在前面介紹過,在確定滿幫鞋取Q點時CQ=4~5mm。對于女淺口鞋來說,除了考慮抱腳能力以外,還要考慮后跟抬高會不會卡腳,所以后幫高度會有一些變化。以230號女鞋為例:
中跟楦:取CQ=4~5mm,后幫中縫的設計高度為54~55mm。
高跟楦:取CQ=0~2mm,后幫中縫的設計高度為50~52mm。
中跟楦:取CQ= 8~lOmm,后幫中縫的設計高度為58~60mm。
鞋跟高度的不同為何會引起后幫設計高度的變化?查看表3-1-1就會發現,隨著鞋跟的增高,楦斜長會逐漸變短,從237mm縮減到228. 6mm。這是因為腳后跟在提升時,不是單純地直線上升,而是以弧形旋轉上升,設計鞋楦時考慮到腳型的變化,所以楦斜長要縮短。
對于幫部件來說,一般是以中跟楦的設計尺寸為基準,控制女淺口鞋的后幫中縫高度為54~55mm。在鞋跟升高后,后弧線的彎曲度變大,穿鞋時腳的后跟骨部位能適應這種彎曲變化,而后跟骨以上的部位,由于身體要直立,所以在腳的后彎點就會出現皮膚囤積成皺褶的現象。關于后彎點的變化,在《腳型•楦型•底部件》-書中有過詳細的介紹,如果Q點的位置不降低,就會造成“啃腳”的毛病。所以設計高跟女淺口鞋時控制后幫中縫高度為50~52mm。
在鞋跟降低后為什么后幫中縫要增高呢?隨著鞋跟的降低,楦斜長逐漸加大,后弧變得比較直立。這種狀態減弱了女淺口鞋的抱腳能力,如果將鞋幫的后中縫適當提高,能夠起到補救的作用。所以設計平跟女淺口鞋要控制后幫中縫高度為58~60mm。
女淺口鞋的這些特殊要求在滿幫鞋中不太明顯,因為滿幫鞋的抱腳能力強、楦型較肥。除此之外,還需要考慮鞋前臉長度對后幫高度的影響,一般規律是鞋口變深,可適當降低后幫中縫的高度。應該注意到,在鞋跟高度不變時,如果加長了鞋的前臉,實際上是縮短了鞋口的長度,可能會造成穿鞋不順利,所以要在不影響穿入的條件下增加鞋臉長度。反之鞋口變淺,后幫中縫的高度就要適當增加,但不要脫離50~60mm這個調節范圍,見表3-1-3。
表3-1-3 影響后幫中縫高度的因素與調節范圍 單位:m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