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鞋的品種很多,雖然不能一一舉例,但是可以通過典型的鞋款設計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1.大三條涼鞋的設計
如圖4—4—8所示,前幫的長度取到E點位置,占用了“1+2+3+4”的4塊面積。然后把前幫分成了3塊條形部件,每條部件又被假線分割成3條。所以鞋幫的面積比較大,但是沒有沉重的壓迫感。前幫的抱腳能力很強,配上后絆帶結構。注意后幫高度要提升5mm左右。
鞋的幫腳比滿幫鞋加大2~3,是為了增加窄幫腳的粘合牢度。
現在的涼鞋往往需要有用飛機板制作刀模裁斷出中底,加工時把中底復合在內底下面,就會出現幫腳的容幫槽,省去了打磨加工的麻煩。
制備飛機板要在幫部件設計完成后進行。先把復制的楦底樣板貼在楦底上,然后把幫部件按照設計點復在楦面上,再將幫腳折回在楦底樣板上。此時把幫腳的彎折方位描畫出來,就成為飛機板的雛形。制作飛機板時還要考慮內底的厚度,準確定出繃幫量的大小。一般繃幫量取在16mm左右。
2.前后空式涼鞋的設計
如圖4-4-9所示,這是一款前后空式涼鞋,選用了“2+3+4”塊面積,中幫部件與淺口鞋相同。前頭露空部位很大'應該選用全空涼鞋楦設計。如果選用女淺口楦設計,放余量會變大,女淺口鞋的前空結構并不露腳趾,開口比較小的魚嘴仍能體現鞋頭的立體造型,如果開口變大,多出的內底像鏟子一樣暴露出來,效果并不美觀,而且還會出現“鏟土”的現象。
鞋的前幫為不對稱結構,要把里懷一側的半面板畫出來設計里懷部件。
鞋的后幫為明松緊式結構,橡筋的長度要收進5mm左右。
明松緊結構也屬于后絆帶結構,設計Q點的高度要增加5mm。
飛機板上有里外懷幫腳的位置。
3.飛鳥式涼鞋的設計
如圖4-4-10所示,鞋的前幫有一鳥的造型,鳥頭自里懷壓轉向外懷。鳥頭的下面是彩色皮條,象征著飛翔的翅膀。鞋的前幫占用了“1+2+3”塊面積,口門位置在跖趾控制線附近。由于前幫部件為不對稱結構,所以要畫出里懷的半面板進行分懷設計。
后幫是圍帶結構,在小后包跟上有一折回的環形帶,圍帶穿入環形帶內進行連接。后包跟的位置設計到Q點,另增加環形帶的高度。
圍帶設計在E點之后,230號楦圍帶的長度不少于115 mm。
4.馬鞍式前絆帶涼鞋的設計
如圖4_ 4-11所示,鞋的前幫很簡單,只占用了“1+2”的面積,所以相匹配的馬鞍式后幫抱腳能力很強。后幫為前絆帶結構,橫帶的位置設計在E點之后。由于馬鞍式后幫變型量大,設計Q點的高度要增加8mm左右。
5.后松緊圍帶式涼鞋的設計
如圖4-4-12所示,鞋的后幫圍帶與一般的圍帶不同,使用一塊橡筋來連接。按照常規設計,立柱上的后幫向后應該成后交叉式樣,但是此款鞋的特殊點在于立柱成反S狀拐向前方,在前方的位置設計圍帶和鞋釬,留下的后端用橡筋連接。
230號楦設計圍帶的總長度不小于115 mm,但是橡筋中線位置不用收縮,是利用鞋釬來調節。由于這款鞋的基礎結構屬于游離后幫樣式,設計Q點時增加8mm左右高度。
鞋的前幫為十字交叉帶,口門位置控制在跖趾線附近,占用“1+2+3”塊面積。為了加強交叉帶的連接的緊密程度,在前幫條的前半段各自割開兩道切口,使6條帶子進行上下錯位疊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