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獨立時尚雜志 《Dazed&Confused》2009年度最佳博客評選活動的啟動,個人時裝博客的話題又一次進入了公眾視野。最早掀起個人時裝博客風潮的是英國倫敦一個叫SusieLau的華裔女孩。她在網絡上開設了一個名為“StyleBubble”的博客,除了媒體策劃人的工作之外,她將大把業余時間都花在研究時尚和置衣打扮上,每天不厭其煩地將自己的新造型拍下來貼到博客上。就是這樣的個人時裝秀,每天可以創下約1萬人次的點擊率。
根據FashionIQ的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800個獨立時裝博客。從被媒體稱為“男版帕里斯·希爾頓”的菲律賓男孩布萊恩到在Flickr上貼圖秀搭配的芬蘭姑娘Piksi,最近的領軍人物是來自美國芝加哥的12歲小女孩Tavi,從2008年開始,她在網上更新自己的時尚博客StyleRookie。Tavi用舊衣、舊布料自己DIY,模仿時裝秀場上的樣式。這是一個時尚草根化的年代,誰都有權發表自己的時裝理念,即便你身在菲律賓,即便你還未成年。
當然,大多數時裝博客的作者們還是那些擁有一定時尚背景的從業者或非常有經驗的消費者,他們特立獨行,眼光老辣且語言犀利,很容易取得網友共鳴。中國女孩Cherry曾經做過時尚品牌的公關專員,但現在已是金融業從業者。她的時裝博客“我的時裝·時刻”(Myfashionmoment)在國內的點擊率很高,一年大約有10萬的訪問量。她接觸時裝博客很早,2006年就在網上貼貼圖片,寫點文字,一直到了2008年,她在內容上轉向深度和評論。
與SusieLau的博客相比,這樣的訪問量算是很少了,除了語言上的制約,還有內容的因素。在國內,比較成功的博客作者大多強調話題的立意,比如時裝經濟或時裝文化,很少涉及娛樂性的個人搭配和時尚八卦。“國外的博主往往握有第一手資料。他們在模特經紀公司或者時裝雜志實習時,就有一些我們不知曉的八卦。”時裝博客“theMisedu-cationofMomojon”的博主Momojo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原因之一,但他沒有提到的是結果,Momojon所撰寫的這些頗為專業的時裝評論得到上海當地的媒體青睞,一些時尚雜志開始向他約稿。Cherry也是如此,現在她所供稿的雜志包括了《ELLE》和《1626》等。
扭轉時尚風向標
網絡的興起伴隨的是傳統媒體的萎縮,這個現象在時尚雜志中也得到應驗。根據《Women’sWearDaily》雜志去年末的數據,美國時尚雜志的銷售量持續下降。去年后6個月統計表明,美國版《ELLE》的報攤銷售量下降6.3%,美國版《Vogue》的報攤銷售量下降15%,當然它還是比《ELLE》賣得多,每期報攤零售5萬冊左右。“相比較提前2-3個月編輯的雜志內容,網絡對于流行趨勢顯然可以反應更快,而且新一代的青年已經習慣上網獲取時尚資訊。”《紐約時報》的報道指出。
這不僅僅是時效性的問題。時裝博主Momojon在自己的博文中號召男士們購買本季最為流行的單排單粒扣西服,他寫道,“顏色可以考慮藏青、淺藍、淺灰、奶白等任何符合春夏和假期氣質的色調(拒絕艷色),細條紋和小格子的也是不錯的”。如果沒有加上任何注釋,我相信沒有人會懷疑這段話出自專業時尚編輯之手。在時裝博客出現之前,設計師、時裝公司以及時尚雜志左右了這個世界的全部潮流輿論,現在,來自民間的不同聲音代替他們行使了部分教化時尚的職責。
“時尚圈一直很像一個黑社會,由少數人決定什么將會流行,比如‘今年秋天你們必須都穿藍色的靴子!’”時裝博客fashionIQ.com的創始人、博客評論家ChrisCholette說,“博客至少代表了不一樣的聲音。他們展現的是人們實際上怎樣穿,常常與時尚業界的指示截然相反。”
Cherry則認為,時裝博客將會成為人們了解時尚的最主要途徑,原因是網絡具備雙向互動溝通的優勢。現在的時尚早已不是某個人或者某場秀可以決定的,即使是瀏覽時尚資訊的人,都有表達自我理念的意愿。
“我們像跟朋友聊天一樣記錄博客,能夠真正與讀者產生共鳴。”美國達拉斯的Cook說。她和朋友TinaCraig推出的BagSnob現在每月有超過10萬的訪問量。一些時裝設計師也已經開設了個人博客,甚至還包括了大名鼎鼎的DonnaKaran、高橋盾等。設計師KatharineHamnett坦言:“降低神秘感其實是一件好事。讓公眾知道自己的觀點是很重要的,博客讀者的反饋能令我們的創作不至于偏離軌道。”
開放言論的還有一些被稱為殿堂的時尚發布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時尚展館,今年第一展期便以“博客新時尚”為題,展出自20世紀至今約40件服飾及配件,同時首度開設博客,供參觀者評論及交流。
平民走入名利場
巴黎的AlixBancourt在博客上的搭配引起了業內多本時尚雜志注意,在此之后,她甚至還創建了自己的同名成衣品牌。從平民時裝愛好者一躍成為時尚偶像,AlixBancourt的成長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經歷。
SusieLau在過去的兩年里,忙于在米蘭、巴黎、紐約和倫敦之間穿梭,成為各種時尚派對和時裝周的座上賓,并且還接受各種時裝雜志的訪問。“因為這個博客的關系,我開始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被Gucci和4邀請,這聽起來就很瘋狂。”Susie說。
國內的博主Wuwoo因曾在其時裝博客“瘋格筆記”(StyleNotes)中介紹過波蘭設計師AniaKuczynska,獲得了這位設計師的邀請,參加斯德哥爾摩時裝周。這或許是國內時裝博客的博主們收到的為數不多的邀請函之一。
雖然中文時裝博客并未能得到大范圍的認可,但其作為媒介的營銷功能卻一直被關注。Cherry的博客吸引了國內的公關公司與她接洽,希望可以做一些植入性的消費品推廣。不過目前為止她并未接受任何合作計劃,“最重要的是我推薦的東西一定要是我喜歡的。”她表現出強烈的原則性。
但更多的人只是希望通過時裝博客能給他們帶來實際的收益。目前贏利最多的博客是英國的ManolosShoeBlog,博主在接受英國版《Vouge》采訪時透露,博客每年有超過六位數的廣告收入。而BagSnob則同時與6家電子商務網站合作:博客展示一個手袋,樣品下方鏈接到可以購買它的網址上。
這對經濟實力較弱的初創品牌有著強烈的吸引力。設計師CorinneGrassin的觀點是:“作為一個自主品牌設計師,你并不總是有巨大的廣告投入,而通過時尚寫手不用花很多錢就同樣可以名聲大震。”
只是,有了利益關系,博主的觀點是否還存在客觀?博客評論家ChrisCholette并不看好,“當一位時裝博客作者第一次坐上Chanel秀場的頭排位置時就該明白,如果他們寫了刻薄話,下回就別再想受到邀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