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積累、創新 ——論服裝設計師成長的三個階段 學習或從事服裝行業人的,誰不想成為服裝設計師?可事實是,成為服裝設計師的人不多,成為大師的人更是廖若晨星。
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服裝設計師呢? 一些服裝專業的大學生這樣回答:很難,因為沒有錢包裝自己,更沒有錢開發布會。還有些人說:中國目前產生設計師的環境不佳,設計師在企業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難以成才。
成為服裝設計師真的很難嗎?其實不然。只要走出思想誤區,按著一定規律努力去做,成為設計師是順理成章的事。
要搞服裝設計,就要學習服裝設計的基本理論和表現方法。這一過程大部分設計人員已經完成或正在完成。然而,在學習過程中許多 人卻存在著兩個方面的思想誤區:
一是重設計,輕工藝。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師與學生多認為自己是搞藝術的,應著力于作品的設計,而裁剪制作是匠人們的事。這種想 法導致了他們打板困難,制作不通。由于他們的設計缺乏結構設計基礎而如空中樓閣,這樣的設計還沒有投入生產就被“*斃”了。二是重創意、輕實用。服裝設計是產品設計,銷售量是服裝設計的根本目標,藝術創意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但許多學服裝設計的人把不被消費者認可呢?
答曰:目前我們國家消費者的層次太低,我設計的東西需要幾年后他們才能接受。后來發現,有這種想法的設計師大有人在。這種離消費者太遠的設計無人問津也就不足為奇了。
綜上所述,要想成為真正的設計師就必須放下高高在上的藝術家架子,甘心做市場的小徒弟,牢牢樹立為消費者服務的意識。扎實地掌握服裝設計的基本理論,練就服裝結構設計與制作的基本功,這便是成為設計師的第一階段——學習過程大部分人畢業后即把自己看成了設計師,可他們卻無法解決設計靈感貧乏的難題,即使冥思苦想,絞盡腦汁創造出一點“自己的東西”,也很難被社會認可,其根本原因是缺少設計知識與經驗、設計靈感與構思和市場信息與把握的積累。
皮爾?卡丹并非一舉成名,而是在一家又一家時裝店打工,從迪奧等許多名師那里吸取了營養,積累了豐富的設計思想與經驗之后,才開始了真正的設計師生涯。而一位畢 業三年的大學生既拿不出自己的創意設計,又不屑于學習和借鑒別人的東西,那他三年來一無所成也就]那么,何謂積累和怎樣積累呢?簡言之,便是從初級階段的模仿到高級階段的借鑒。積累之初往往表現為對成功設計的模仿,主要是通對成功設計的細心品味與模仿來逐漸培養的設計思維。但絕不是簡單的模仿更不是照搬。積累的高級階段便是高水平的廣泛的藝術借鑒) ——從其它藝術和他人設計中吸取精華、融于自我,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獲得靈感、潛入匠心,在藝術的觸類旁通中立意突破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便會產生一種飛躍,即初步形成了具有一些自己特點的東西。所謂“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溜便形象地說明了積累的作用。積累的過程是比學習更加漫長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番痛苦的磨練,但卻是設計師不可逾越的過程。如果把設 計師的最佳階段——創新的階段比作沸騰后的水蒸氣,那么積累就是把水從0度燒到99度的過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是每個設計師所追求的最佳境界,但卻時尚服飾,服裝設計,服裝款式,矢量圖片,印花繡花,面料輔料,流行趨勢,韓不是每個設計師所能達到的境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懂得還要通過積累的階段才能進入創新階段,他們沒有積累,甚至嘲笑別人積 累的過程。這使我想起了一個老掉牙的笑話,苯人王老大肚子餓了,買了一張餅,吃了不飽,又買了第二張,還不飽,吃了第三張餅飽了,王老大說:我真笨,為什么不直接買這第三張餅呢?時至今日,還有一些自視頗高的設計師企圖超越積累的過程或根本沒想過積累的過程 而希望直接吃到“創新”這最后一張餅,不是比王老大還可笑嗎?
注:發表本文的網友請發站內短信與“微服使者”聯系,以便準確標注您的署名,確保您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