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之所以始終居于時尚話題的中心位置,七分原因是有讓人看不完談不盡的女裝品牌展。國內女裝品牌雖然聲稱已與國際同步發展,消費者的衣柜里也的確堆滿了花花綠綠的國內品牌的女裝。但是,一個讓入既無奈又尷尬的現實依舊存在——中國還沒有可比肩國際大牌的女裝品牌。而且,僅就國內市場而言,在目標消費群當中,占據絕對優勢的品牌也寥寥無幾。
從2002年北京億元商場和上晦十大商場的銷售排行榜上,我們可以看到,常居兩榜前十位的女裝品牌有“白領”、“玫而美”、“寶姿”、Esprit”、“斯爾麗”、“迪貝絲”、“巴比龍”等,它們月零售額居于榜首時的市場占有率一般只有2%,而男西服、男襯衫、童裝等品牌的榜首品牌市場占有率多在10%以上。由此推出,其它千萬個女裝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更是十分低的。從年銷售額來看,已有華鑫、萬事利、玫而美、斯爾麗、白領、滕氏、匯麗等品牌做到了幾個億,但與雅戈爾、杉杉這樣的男裝品牌還是相差甚運。這與國際著名品牌的情況大不相同。眾所周知,服裝品牌連年居于榜首的是"CD”(迪奧)知名度高,銷售額太。那么,以奔跑的速度發展了十幾年的中國女裝品牌,為何還處于這樣的被動局面之下呢?
●設計師說:其實我也很受傷
如果說企業家在創造品牌的時候,匆匆忙忙中忘了給品牌注入情感的靈魂,那么這項任務應當是由設計師來完成的。而事實并不是這樣。1993年,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成立,接下來便啟動了打造中國設計師的一系列活動。被譽為“中國的風幕遮大賞”(日本著名服裝設計大賽)的兄弟杯服裝設計大賽讓國人看到了自己的設計師。這充分證明了設計師們對女裝的偏愛。也讓眾多的女裝企業欣喜不已。隨著更多設計新秀的出現,名企與名師的合作也開始了,滿載著千萬人祝福的設計師們有機會走上了時尚舞臺的中央,但如今曾經輝煌一時的設計新秀們今日安在,他們也是滿腹的苦衷,美麗的想法總是與企業的需求格格不入,相信很多人都會有“猜得到開頭,卻沒猜到結局”的遺憾吧!
中國特殊的市場環境成就了那么多的服裝企業家,卻沒能成就幾個真正的服裝設計師,設計是服裝的靈魂,設計師的由內到外都深刻的體現在品牌上面。
性感與奢華的“范思哲”、離經叛道的“維斯特伍德”,經典的“夏奈爾”,每一個品牌都準確展現出設計師的內心世界。在香港,也有一群成名的女裝設計師在支撐著香港女裝的國際地位,楊棋彬、尹泰尉、張天愛、馬偉明、張路路……。再想想,我們有哪些女裝設計師與晶牌能讓我們覺得形象風格都很吻合的呢?思索,良久,我只想到了陳迷麗和她的“雪歌”。我們的設計師品牌還將有多遠的路呢?每當看到一位位樸素而靦腆的設計新秀們上臺領獎的時候,就會讓人禁不住對這個疑惑充滿了更多更久的期待……
“三流的企業賣產品,二流的企業賣質量,一流的企業賣文化”,已經過了質量關的中國女裝品牌正面臨著一個亟需創新、亟需個性的時代。既然沒能做到未雨綢繆,亡羊補牢也是好的。危機時刻;必定是危險與機遇并存的,最先完成從量到質的轉變的女裝品牌,必定是最早與國際大牌比肩而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