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服裝史上多少年來就是在胸腰尺寸上追求令人窒息的效果:不僅讓人視覺上驚訝不已,也讓女性穿著那些很難自在活動的緊身胸衣,把本應在腹前背后的贅肉都推擠到胸前,并作一對華麗的乳房,顯出一條奪目的乳溝。
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pencillook的出現,才給予女性胸腰差方面的解放。這種穿著狀態的大膽革命,時尚評論稱之為“現代的優雅”。在胸腰差這永恒的徘徊中,現今的品牌運營者們有不同角度的詮釋,但是專家們更愛從本質上猜策其中的隱性語言。
胸腰差是透露社會文化思潮的符號。在拿破侖時期所流行的帝歐樣式里,腰線非常高,就在胸線下不到十公分的地方,那時候胸腰差很小。但是在漫長的巴洛克、洛可可時期,胸腰差十分明顯,高級時裝的胸腰差可以達到26CM,是十分突出性差異的。其實,我們可以分析每一次胸腰差變化的社會變革,可以說女裝形態是社會變革的表現,有時還是一種信號與預言。
東方服飾文化與西方服飾文化其實是兩個迥然不同的體系。當今市場上的品牌板型大多是繼承意大利成衣的運作方式。但是,馬可所做的“例外”卻是真正意義上傳承了東方服飾精神的品牌:講究寬體的韻味,還有衣與人體的空間,雖然,也有一些存在規格性的胸腰差的產品,但是,主打系列的經典款是不存在所謂胸腰差的,那些裁剪與結構本身就是一種灑脫的人文精神的體現。
專業設計機構曾在一次市場調查中發現,JEFEN這個品牌每盤貨的胸腰差都是一個定數。他們在制板課上提出了這個問題,為什么是定數呢?這引發了成衣品牌化的一個課題,在同樣的胸腰差里,有了一個基本形狀,這個形狀再派生出里里外外可搭配的穿著狀態與不同號型。這是一個模式,一個成衣品牌系統的模式。不同的品牌有不同胸與腰的關系,不同季節會有不同的流行尺寸,研究這其中的關系可以更好地保持女裝品牌的可持續性發展。
現如今市場上的成衣品牌已經很少有胸腰差超過12CM的了,更多的萊卡面料、針織產品以及放松量補充著胸腰差的話題。因為,成衣時代到來,人們要解決批量生產與一款產品要針對更多人群的問題,還要穿著好看。這是原因之一;其次,二戰以后服裝文化的平民化使Chanel樣式成為社會服飾樣式的主旋律。象Dior那樣唯美主義與貴族主義適應的人群面有多大,這個值得考慮。
女人最美的是后面的腰曲線。服裝的立體型在后面的解決技巧要比前面還微妙。時裝與成衣在這些方面有完全不同的手段,一個是個性需求,一個是定位需求。可以說在越接近金字塔底部的市場,對這些微妙的表情要求就越低。反之就越高。就拿高級裁縫定制來講,即使顧客的身材不太完美,也不是很年輕,我們依舊要依靠服裝形態來體現出女性胸腰之間不俗的美,這是一種功夫。
在馬可的設計里,胸腰差被模糊化了。我們在解構主義里發掘得更多的是東方寬體狀態的內容。最細致的胸腰差,并把胸腰量化處理是歐洲成衣的一種準則。而“例外”在成衣市場上的確是一個例外。
一個品牌的成衣產品不能是單一化的,或許一個品牌應該有一個基本型,但是要有不同的款式,不同的結構處理。品牌產品是需要多元化、多層次、豐富化的,設計師形式上掌握著品牌的靈魂。如果在胸腰差這些數字化的方面過多尋求規律性與定數,勢必影響品牌的生命力。因為,一個成功的成衣品牌的品牌魅力不僅僅是因為滿足穿著需求,更加應該滿足精神需求。就是說呆板的號型系統只是產品模式的成熟,而品牌的成熟在于這些數字化內容的精神領會與藏而不露。
除了流行色的變化,腰線高低的變化也是流行的重要因素,還有裙長裙短啊,衣服的放松量啊。胸腰差是其中各種因素里很關鍵的服裝語言。在這個時空里需要關注一個女裝品牌極微妙的變化,這樣可以在流行趨勢里游刃有余。我最關心的是服裝的剪影符號,剪影符號里可以表述更廣泛的市場需求。也就是說剪影符號是一種服飾演變的歷史規律,可以用來當成捕捉市場的手段。
胸腰差的話題在東方的服飾史上變得很隱匿,因為,服飾正如繪畫一樣反映著意識形態與文化軌跡。西方人寫實主義的油畫講求象的逼真,強化胸腰差也是這種人文精神的體現,而東方的,求大家無形的,似與不似之間的效果則仿佛大寫意,胸腰差本身存在著差異,而服裝則一味地把這些內容都藏進層層綢緞、寬大的皮袍里。
看看Chanel風格“pencillook”與Dior風格的“Newlook”,再與東方寬體樣式相比,真的是有天壤之別。西洋服裝史洋洋灑灑的上下幾世紀,拿它對照東方,又出現了另一番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