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設計師品牌似乎都稱不上是CHIC上的主角,甚至很多專業觀眾從來沒有關心過在CHIC七八個偌大的展區中,是否有設計師品牌的存在,包括我們。
在關注CHIC新面孔的時候,我們卻在第一時間想到了設計師品牌,我們向被采訪的設計師品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的品牌是不是第一次參加CHIC?
得到的回答讓我們有些慚愧,居然絕大多數的品牌參展歷史都在兩三年以上,基本都在女裝品牌的展區內,很多被訪企業表示:很多專業觀眾只當他們是女裝品牌,卻還沒有從觀念上細化到設計師品牌的專業程度。
“混”入女裝區域對于設計師品牌而言,利與弊都處在矛盾之中。一些設計師品牌的設計師兼經營者用“雙重”身份表達了矛盾的心情:CHIC作為商貿平臺,女裝區域吸引專業觀眾的熱烈氣氛,令雖“小眾”但并不拒絕有計劃擴大渠道的成熟設計師品牌受益匪淺,但CHIC作為文化創意展現平臺,絕大多數被訪者又希望能有專門的設計師品牌區域,亦能令品牌們有絕佳的發揮空間。
體現在展會上的矛盾心情,其實正是當今眾多設計師品牌們共同糾結的大問題。近一兩年來,設計師品牌的數量一增再增,讓原本就很“小眾”的個性群體更加有了難施拳腳的感覺。同時,設計師品牌們越發龐大,難于樹立個性風格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于是,風格相似的設計師品牌越來越多,同質化的現象竟然也成為“個性品牌”的潛在危機。
所以,設計師品牌們才會糾結,面對CHIC這樣一個既展示自我又擴大商機的大平臺,究竟要怎樣表現才能兩全其美,究竟要CHIC提供怎樣的服務才能照顧全局?
據了解,時尚發達國家的設計師品牌曾計算過一個相對科學的數量比例,現在還沒有關于中國時尚市場與設計師品牌的比例問題的研究,設計師品牌是不是只能做小眾品牌?是不是必須背上絕對個性、絕對獨樹一幟的壓力和負擔?其實這是一個行業需要幫助設計師們去梳理思路、排解重擔的義務。
退一步海闊天空,對設計師品牌而言,或許最大的糾結就是一個心結而已,市場與個性的矛盾是設計師品牌常年的根結,只不過在“后危機時代”的今天,變得更鮮明了而已。
那么,展示品牌個性也好,擴大商機渠道也罷,或許CHIC真正能夠提供的不見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設計師品牌區域”,而是讓他們能夠強烈感受“被關注、受重視”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