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錫,海瀾是一個熱度正在上升的詞,它傳遞著一種澎湃激昂的熱情,呈現出一個企業、一群人的一段不懈進取、不斷否定自己、永遠追求卓越的發展路徑。
江陰新橋,一個越來越“歐化”的江南小鎮。距離鎮中心2公里有一條6車道公路,穿過路旁沒有門欄的一座石拱橋,就直接進入了海瀾集團。總裁周建平很自豪地說,海瀾沒有大門,只有門衛。這也是海瀾集團的一種姿態:敞開大門接受新的理念,以包容坦蕩的胸懷,在時代行進的關鍵節點,孕育新的生機。
一產的人,做二產的事,掙三產的錢
在近日舉行的無錫“十二五”規劃綱要各界人士座談會上,海瀾集團掌舵人周建平作為代表發言,他說,海瀾集團的轉型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一產的人,做二產的事,賺三產的錢。這句話,引發了很多人的感慨。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產的人做二產的事”,涵蓋了鄉鎮企業依靠自身努力,不斷進行自我否定、自我淘汰、自我提升的過程,代表了生于農村、長于市場的蘇南鄉鎮企業發家、發展的路徑。而“賺三產的錢”,看似輕松的一句話,卻蘊含了企業轉型的巨大勇氣,折射出企業家深思熟慮的戰略眼光。
相比1988年周建平承包下的新橋鎮第三毛紡廠、以及由此脫胎而來的“三毛集團”,如今的“海瀾”更是名聲在外。早在2000年后,海瀾集團就不再是家傳統型企業,企業70%的產出不是依靠毛紡,而是來源于服裝品牌、連鎖經營,其中最大的亮點,當然就是和那句人們熟悉的廣告詞“男人的衣柜”聯系在一起的“海瀾之家”。
在海瀾集團總部,有一家“海瀾之家”旗艦店。在國內1300多家門店中,只有這家店的衣服可以特價出售。每天來這里的人絡繹不絕,其中一大部分是到“海瀾”來旅游的。
這也是海瀾所掙的“三產錢”里的一部分———1999年周建平推倒了2萬多平方米的廠房,在原址上建起了海瀾工業園。領略過海瀾“工業旅游”風采的人,無不為這里的奇景所折服:一根根羅馬式石柱、一座座巨型穹頂、歐式的高大建筑、執盾持矛或橫刀立馬的騎士青銅像……有媒體曾評論道:比較鎮上其他企業樸實的廠區建筑風格,海瀾工業園就像穿著流光溢彩晚禮服的典雅貴婦。在這里,游客不僅可以參觀現代感十足的海瀾國際會展中心,還可以觀賞到海瀾集團業余青年女子藝術團和全省最大的企業管樂隊的精彩表演。
周建平將海瀾集團多年來的轉型發展風趣地歸結為“兩面三刀”———“兩面”是指經濟面和文化面,“三刀”則是指企業在毛紡服裝行業繼續保持龍頭地位、獨特的品牌連鎖經營模式、銳意進取的資本經營。
這其中一把“刀”的鋒芒是屬于“海瀾之家”的。周建平說,“海瀾之家”是一個管理型、經營型品牌,依靠抓管理、定標準、研發和終端這樣一種“啞鈴型”經營模式,做到“不增固定資產增效益,不增流動資金增稅收”。去年,“海瀾之家”銷售增幅超過60%,僅本部的“海瀾之家”旗艦店,一年的銷售額就有5000萬元。預計到2013年,“海瀾之家”的銷售額將突破100億元。
在內行人眼里,這不僅是一次產業提升,更是一場革命,它打通了服裝行業的終端“通道”:海瀾已經構建了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并通過掌握物流配送的形式,牢牢將主導權控制在自己手中。
這種創新的經營模式曾有過爭議,但周建平表示:“我們用稅收說話。今年我們繳的稅預計比去年翻一番,這最能體現盈利能力和經營狀況。”
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謝明在總結“海瀾之家”的品牌建設時,將其成功經驗歸納為三個新:一是業態新,一個面料生產商以零售新業態為特征,開創了品牌建設的新渠道;二是科技新,“海瀾之家”推出的“海之唯”可機洗羊毛西服,突破了高檔羊毛西服只能夠干洗的局限;三是創意新,海瀾集團通過與國內一系列大學共創“中國服裝創意設計海瀾實習園”活動,為企業自主創新培育后勁,成為提升品牌的一個重要舉措。
企業要轉型,企業家更要轉型
周建平現在愛上了玩馬。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周總每天都要騎馬半個小時。在哪里騎馬?就在海瀾自己的馬場。
今年9月,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正式成立。這里也成為江蘇省馬術隊的訓練基地。騎著駿馬、盛裝靚麗的騎手帶著起源于歐洲的現代馬術運動走進海瀾。金發碧眼的外國教練、170多匹血統純正的洋馬、80多名青年男女騎手,讓這一旅游新景發出炫目的“光芒”。
跳出“二產”,進軍能夠集聚全球資源的現代服務業,海瀾集團一馬當先。投資現代體育事業,做大“馬文化”效應、做強“馬文化”產業,是海瀾集團戰略轉型的一個新舉措。
馬術表演起源于歐洲,因此海瀾在細節上精益求精,全部按照歐洲標準打造。如今已經對“馬文化”產業頗為熟稔的海瀾集團總裁辦公室副主任沈厚鋒介紹,在海瀾馬場,每個廊廳里的最小裝飾物都是從歐洲訂做后運回的,僅表演場地上石英砂和防滑帶的投入就達到2000萬元,這些產品全部需要從國外訂購。
“馬文化”再次拓展了海瀾工業旅游的內涵。早在2002年初,海瀾的“工業旅游”就被正式認定為首批國家示范點,如今,各路游客更是慕“馬”而來。周建平說,現在馬場還向周邊群眾免費開放,看看漂亮的大洋馬、坐坐歐式風格的馬車,已經成為周邊居民幸福生活中的一個新談資。
都說江陰企業“玩資本”很厲害,海瀾也不例外。作為名震全國的“江陰板塊”中的一員,海瀾集團2000年就已經開始進行資本經營,目前,已有20多個項目完成投資,這些項目將成為海瀾集團未來增值和提升貢獻率、實現總部經濟的堅實基礎。目前,海瀾投資的項目每年均有三個以上上市。
實現了“一產的人做二產的事賺三產的錢”,周建平并未停步。他說,企業要轉型,企業家首先要轉型,從觀念、思維方式、知識面上轉向,鄉鎮企業家可以葆有農民的本色,但要有現代企業家的頭腦和思維,才能引領企業轉型。
再次起跑,要用“三產的人”賺“三產的錢”!周建平又一次未雨綢繆。他說,人才結構的轉型能帶動企業行業的轉型,而白領的增加則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體現。近幾年,海瀾通過穩定人員、增加白領數量改變人才結構,從原來白領藍領15:85的比例,到現在的30:70,未來五年內海瀾的白領將增加到1萬人,與藍領達到1:1的比例。
最近,海瀾又擬定了一個“鳳凰計劃”:從今年開始,每年從全國一流高校招聘優秀碩士和本科生,周建平對此有一個有趣的比喻:他認為,人才剛剛引進來的時候叫做“飛鴿牌”,通過企業文化的熏陶和磨合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海瀾人后,認同公司的發展理念,對海瀾有感情、對事業有追求,此時他們是“永久牌”;最終,這些人才對公司有很高的忠誠度,同時又能飛得很高很美,才是“鳳凰牌”。
剛剛過去的圣誕夜,這些前來應聘的人才接受了周建平的面試。來自東北的姑娘于洪娜說:“我們感覺在海瀾發展的空間很大,工作很有活力。”
海瀾人就是這樣。年輕時候癡迷攝影的周建平現在反而好久不拿相機了,他說,自己現在不需要“安靜”的東西,而是更需要“激情”。
“青春啊飛揚,飛越蔚藍的海洋,不變的那個夢想,總讓人心馳神往……”《海瀾之歌》里這樣唱道。這首由周建平親自作曲作詞的歌,原來是寫給“三毛集團”的。歌中反復吟唱的“海”,最后成了新公司的象征和標志。在海瀾的廠史館里,第一面墻上就有一個醒目的“時間”:1988。“22歲”的海瀾以其獨特的發展歷程給人這樣的啟示:有志不在年高,轉型之路上,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