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胸衣和束褲套裝為例,從女式內衣的工藝特點入手,通過對典型產品進行工藝流程分析,詳細探討了其縫制生產線設計的要點、步驟、以及設備選擇。并結合女式內衣的特點,提出相應的縫制生產線設備配置和排列方案,為企業建設生產線提供可借鑒的思路和資料。
【關鍵詞】工藝流程分析 工序編制 生產線設計
女式內衣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主要用于矯正女性體型、保持身體運動時胸部的安定和協調,從而防止女性胸部的形變,以及運動時的方便與舒適。女式內衣主要有文胸、三角褲、束褲及連體束衣等品種。60年代以前,女式內衣著重強調人體的曲線;70年代以后,主要強調修正人體的功能。
由于女式內衣特殊的功能性要求,使其在面料選擇、工藝處理等諸多方面與普通服裝有很大區別,因而其加工生產線的設計以及設備選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加工工藝及設備分析
1.1工藝特點
1)因女式內衣與人體直接接觸,其衣片的連接縫口需采用搭接形式,目的是使加工后的內衣縫口平整光滑、無硬楞,保證內衣穿著時的舒適;
2)為起到修正人體的作用,女式內衣所用材料及加工后的成品均需具有良好的伸縮性能,因而在制作工藝、輔料選用上必須配合這種彈性特征,如采用彈性縫線、采用之字型線跡縫紉等。
3)由于彈性面料的成分中多含有化纖材料,故內衣面料及縫線的熔點均較低,加工時當縫紉車速加快,便會發生縫線被熔斷、或面料出熔洞等現象,影響加工質量和速度。為解決此問題,生產中可采取相應的“針熱對策”,如在過線處加硅油乳劑,或加裝冷風管,以降低高速縫紉時的溫升。
1.2設備選擇
由于工藝上的特殊性,女式內衣所用加工設備與其它服裝相比,也有顯著的區別。
1)裁剪設備不能只使用通常的“直刀”,因內衣衣片較小,裁剪時不易把握,從而造成衣片層的精度不夠。而配備帶式裁剪機(亦稱帶刀),則會提高衣片的裁剪精度。因帶刀的刀片寬度只有1cm左右,裁剪時可靈活轉動衣片層,適合小衣片的裁剪。
2)縫制設備除使用單針平縫機、三線及四線包縫機、以及套結機等通常使用的種類外,需選用適合女式內衣工藝特點的縫紉機,如:①之字機:是女式內衣使用最多的縫紉設備,內衣的罩杯及束褲衣片的拼接應選用四點之字機,而文胸和束褲彈性花邊的縫合可選用兩點之字機,既能保證成品縫口的平坦又能滿足織物的彈性。②月牙機:可形成花牙的效果,用于束褲、束衣前后片的中心線處起裝飾并縫合加強布的作用。③雙針機:一次形成兩條平行的線跡,用于縫合罩杯底部的針織條,使其形成中空狀態,便于插入鋼圈和膠骨。
1.3工藝流程分析
設計女內衣生產線時,為較準確地決定各類縫紉設備及生產線人員的數量,需對所要投產的產品縫制加工進行工序分析,即:對服裝基本材料加工使之成為成品這一過程的所有作業進行分解,掌握各加工步驟的作業性質、先后順序、所用設備、以及耗費的時間等重要技術參數,列出工藝流程圖或工序分析表。經過工序分析后,其縫制工藝流程中各工序時間是根據有關的資料和經驗,以提高操作人員的積極性為目標,考慮作業員的技能水平、情緒、浮余時間等因素,得出的標準加工時間。上下裝標準總加工時間為:826.8秒+ 671.9秒=1498.7秒。
各工序標準加工時間應根據企業的實際生產情況,如所用設備性能、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等因素,并考慮生產車間“浮余率”的基礎上,科學公正地制定。
2.縫制生產線設計參數
2.1生產量的確定
在設計新的服裝生產線時,應從市場對此類產品的需求量、或從所要占領的市場份額出發,確定適當的生產規模。
以往人們對內衣的要求不高,市場上的品種款式較為單一。隨著人們消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對內衣的選擇也開始重視和挑剔,迫使內衣企業必須從少品種、大批量的生產模式轉向多品種、小批量。因此,在設計投資生產線時,要考慮到生產的靈活性,每條流水線的生產能力不能設計得過大,“船小好調頭”。當市場銷路穩定、且不斷提高時,再考慮增加流水線數量,以同時適應不同款式的加工。如將一條生產線的計劃日產量定在400件套左右。
由此而設計的計劃產量,是生產線的基本生產能力。當產品款式變化時,日產量會因工人的熟悉程度有所改變。根據已定的計劃日產量、典型產品的標準加工時間等相關資料,估算出縫制生產線作業人數及所需設備種類及數量。
2.2生產線計劃定員
縫制生產線計劃作業人員數初步定為21名,其它作業人員可依此按比例配備。
2.3生產線平均加工時間(即:節拍)
2.4各工序所需機臺數(Nmin)
其中:Ta——為某產品生產工藝流程中,某種作業性質所需時間。
依上式,可計算出各工序所需設備數量,如表1所示。
表1 某女式內衣各工序所需設備種類和數量估算表(以日產400件套為例)
作業性質 上裝作業時間(秒) 下裝作業時間(秒) 所需設備數量(臺)
計算值 采用值
單針平縫 255.2 116.1 5.2+1 6
雙針平縫 48 22.2 0.98+1 2
三線包縫 19.2 0.27+1 1
四線包縫 68 0.95+1 2
兩點之字 228.3 209.2 6.1+1 7
四點之字 36 145.1 2.5+1 4
打結 55 27.3 1.15+1 2
月牙 48 0.67+1 2
手工燙臺或案工 185.1 36 3+1 4
總計 826.8 671.9 30
3.縫制生產線排列方案
在生產線排列之前,應對典型產品的加工進行模擬的“工序編制”,以確定所需設備的種類和相應的數量,并作為排列生產線時的參考。
“工序編制”是將要制作的產品部件各工序,合理分配給有能力做相應工序的作業員,且每個作業員所完成的工作量大致相當,以使生產線盡可能平衡。
工序編制時,首先應以時間值(即平均加工時間)為準,力求各個工位的作業時間相近,不出現“瓶頸”現象。實際生產中,當工序編制效率達到85%以上,生產易保持相對平衡。
在以時間值為準分配工序時,可考慮三個方案:
1)一人完成一個工序,或幾個人完成一個工序。這種方案用于少品種、大批量生產,工序細分使作業人員的操作專業化,有利于作業速度和質量的提高。但這種方法,作業員對新品種的適應性較低,在更新品種時, 生產量會受到較大影響。因此,不適合多品種、少批量的生產。
2)性質相近的工序歸類,交給一個工位的作業員完成。此方案可用于多品種、少批量的生產,因作業員每次都需完成不同工序,適應性較強,更換品種時,能較快地接受新任務。但人員的培訓費用較大,必須使用熟練工。此外,因相近工序合并,會出現逆流交叉現象,致使在制品搬運、工序間的管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難。
3)一人完成幾種不同性質的工序,可適應多品種生產,且不會出現逆流交叉現象,因一人負責幾臺機器的操作,設備投資費用較大。
在實際工序編排中,往往三種方案共存。
另外,工序編制時應注意將服裝零部件加工工序與組合加工工序盡量分開,由不同的作業員完成。如果某作業員的工作內容中,既有零部件又有組合加工,勢必出現半成品回流現象,增加了在制品的傳遞距離。同時要考慮作業員本身的特點,即作業員的技能要與所分配的工作相匹配。
根據工藝流程圖,及其它相關資料,將女式內衣套裝進行工序編制,可得出如以下所示的方案。
某女式內衣縫制工序編制方案例
工位號 工序號 作業時間(秒) 作業性質
一 A-1、A-2 55.2 三線包縫、四點之字
二 A-3 64 單針平縫
三 A-4、A-5 72 單針平縫
四 A-6、A-7 72 單針平縫、手工
五 A-8 64 單針
六 A-9、A-10 72 手工
七 A-11、A-12 76.8 兩點之字
八 A-13、A-14 72 兩點之字
九 A-15 48 雙針
十 A-16、A-21 77.1 手工
十一 A-17、A-18 79.5 兩點之字
十二 A-19、B-16 82.3 打結
十三 B-1、B-7 60.9 單針平縫
十四 B-2、B-8 73.1 四點之字
十五 B-3、B-4 74.4 單針平縫、兩點之字
十六 B-5、B-6 70.2 月牙、雙針
十七 B-9 72 四點之字
十八 B-10、B-11 68 四線包縫
十九 B-12、B-13 85.4* 兩點之字
二十 B-14、B-15 85.4* 兩點之字
二十一 B-17、B-18、A-20 74.4 單針平縫、手工
注:實際工序編制時,還應考慮作業人員的技能水平等其他因素,此處只是理論上的舉例。“*”為難度工序時間。
進行生產線排列時,應按縫制工序的先后順序,依次安排各工位設備,盡可能避免逆流交叉,以減少材料或半成品在各個工位間的傳遞,有效地利用時間,縮短生產加工過程。生產線形式可選擇傳統的漸進扎束裁片式流水線,如圖4示。
鑒于女式內衣的衣片較多,工藝復雜,且款式變化較快。因此,當企業有一定的生產場地、投資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采用模塊式排列。即:將內衣按部件類別劃分成生產小組,如圖5示。服裝半成品在各生產模塊間可用相適的器具傳遞,由于各模塊清晰可辨,有利于半成品的傳送。
經過工序編制和生產線排列后,女式內衣所需設備與測算值對照,有一定的差異,故企業在進行生產線配置時,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某女式內衣設備清單(以日產400件套為例)
設備種類 設備數量(臺) 備 用
單針平縫機 7
雙針平縫機 2
三線包縫機 1
四線包縫機 1 1
四點之字機 3 1
兩點之字機 6
打結機 1 1
月牙機 1 1
案板 4
鎖眼機 1
釘扣機 1
合計 26臺 6臺
注:考慮到款式變化,需配備鎖眼機、釘扣機各一臺
總之,企業在建設一條新的生產線時,切忌盲目投資。應在確定生產品種和規模后,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效益為目的,合理選擇加工設備種類及作業人員的數量。其中,最為主要的是縫制生產線的設計,裁剪和整燙生產線的設計,均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