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昊,80后,2004年服裝設計專業畢業,2006年開始自己做工作室。第一單生意,就面對了一個同樣想做工作室的專業客人,將顧客的創意沖動,轉換成了現實的服裝開發。到如今他已經擁有了幾十位固定客戶和一定數量的非固定客戶群,其中除了追求品質和風格的時尚達人之外,還有部分企業。
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服裝工作室,大大小小在中國內地有2萬多個,它們像酶一樣,在發酵著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一種長期被忽視的現象——設計外包。設計外包的有生力量,一部分來自從企業獨立出來的設計師,一部分來自“中國式”設計師品牌的轉型。
成昊工作室作品
從名師名牌的“嫁娶”到法人與法人的對話
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初,服裝產業試圖完成由“制造立國”向“創造立國”和“品牌立國”的產業轉型,催生了設計師行業的空前繁榮的話;當前產業不斷細分、由對“創造”的狂熱追求回歸“智造”的理性探索,則使設計師與企業的關系,正在從名師名牌間的“嫁娶”轉變成法人與法人間的平等對話。
“名師名牌”的結合,有點像不平等的婚姻關系,作為甲方的企業占據了更多的主導權,設計師的才華和個性,在標準的企業管理,甚至是生產管理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設計師和企業最終分手的結局。
設計師工作室的發展,則讓設計師在擁有更自由的創作空間的同時,擁有了與企業平等的法人地位。在甲方與乙方的商業合約關系中,對話代替了任務,平起平坐代替了上下隸屬,品牌商變得不再那么“頑固”,設計師更容易說服其接受自己的創意?;蛘哒f,在解除了其他束縛關系之后,創意本身變得突出起來。
如果按照時間順序來看的話,設計師與企業分手之后,最先成為風氣的發展方向是設計師品牌。但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品牌畢竟還是太少了,與國際著名設計師品牌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因為從國際時尚流行體系來說,中國文化長期接納大于輸出。“文化影響力”是設計流行的核心,當西方流行文化非常強盛時,東方的設計不可能占據文化的前沿而成為主流。
從中國服裝產業的發展來看,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服裝產業發展較快的城市,能夠提供設計師品牌發展所需要的快速資訊、集中客戶群和相對完備的產業鏈。同時,由于設計師作為一個領域分化獨立的時間比較短,設計師對于生產管理、資本運作、市場營銷這些超出其專業領域之外的內容了解甚少,在品牌運作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成為設計師個人發展的一個更好選擇。通過設計師工作室的形式,設計師可以把自己不擅長的營銷交給品牌公司去做,而品牌公司則可以通過對不同工作室的選擇獲得更多的產品創意系列。
這是產業分工進一步細化的必然結果,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應有之義。第一次以“品牌”為主打的產業轉型催生了生產外包,服裝企業分化成生產型企業和品牌運作型企業;第二次以“創意”為主打的產業轉型則應該催生品牌鏈結構的細分,屆時,設計研發企業將作為一支獨立的力量,與品牌運作企業和生產加工企業共同成為拉動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