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后,“中國制造”作為“世界工廠”的代名詞,在運行多年后,特別經歷過這次金融海嘯的洗禮后,其低勞動成本、高能源消耗、低產品利潤、高環境污染的生產方式,顯然已不符合我們國情所需?,F今,越來越多代工廠有意轉型內銷品牌,但真正能將品牌樹立起來并運營好的企業少之又少。 行業流行一句話,100家工廠轉向做品牌,能成功的或許只有一家。原因是,商場準入門檻高、運營費用大、內外銷整合難等等。
某個制鞋企業領頭羊如是說道, “工廠轉型到自主品牌,過程非常艱辛,一定要忍耐才行”。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面對國內外的市場競爭,擁有自主品牌才是生存和發展之道。從代工跨入自主經營,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磨合期,過程非常艱辛,企業家們一定要忍耐才行。
隨著鞋類市場環境競爭的加劇,如今局勢見證了鞋企群雄逐鹿的能力。國內諸多鞋企紛紛從以往振興發展的代工貼牌的強盛鼎力局面逐漸向自主品牌運營格局的轉變。短短幾年間就有幾百家企業介入,整個鞋類市場似乎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動蕩局勢,很多代工鞋業想打出品牌都借力產品與終端渠道之間的調和,盡量尋求具有影響力的商場作為傳播媒介,從點到面,循序漸進地由代工貼牌向品牌轉型。
一家代工鞋企轉型自訴
琪勝鞋業創建于1998年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境內,剛起步時100%代工接單。當時正值加工貿易如日中天,訂單應接不暇。經過幾年的貼牌生產,琪勝鞋業積累了一定資金。而琪勝鞋業董事長尹積琪有意用這筆錢來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高端品牌,而不僅是為CK等國際品牌貼牌。
他開始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品牌,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跨入高端商場這道門檻,于是他想到以曲線“造牌”的模式。很長一段時間里,琪勝鞋業內銷品牌的經營都處于虧損的狀態,基本靠代工所賺的錢來填這個“窟窿”,“將眼光放長遠些,適應需要過程。”在前期不斷燒錢的過程中,堅持每年投入更多的費用進行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憑借堅持不懈的科技創新為企業的自主品牌發展開創出了一條條充滿光明前景的道路,也為許許多多正在成長中的中小型鞋企帶來啟示。
品牌建設的意義
李嘉誠說:“企業最寶貴的資產就是沒有列入資產負債表中的那部分資產!”這就是品牌價值。在市場產品大量過剩的今天,品牌的個性和魅力愈加顯現,同樣我們也深諳產品是可以模仿,但是品牌卻是無法模仿的。所以,微利時代更凸顯了品牌的價值,作為一個有為的企業主必定是要自建核心競爭力,依靠品牌直營方式才能生存得更長久。而品牌身上所具備的差異性優勢是企業逐鹿市場、創造價值的有力武器,在中國這樣一個新興的市場上,對鞋企來說,創建一個新的品牌或許更容易為大家所接受。
顯然,在今天這種日新月異復雜異常的商業環境下,快速有效的品牌自主經營是實現利潤與成長的關鍵所在。代工鞋需要努力改變商業領袖在創新與技術戰略上的思維方式,更多的是需要從企業經營模式、效率、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跟風模仿上。那么,下一個十年中,全世界都會看到嶄新的 “中國制造”升級版。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