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紐約、倫敦、米蘭、巴黎國際四大時裝周2011/2012秋冬系列發布正如火如荼地接續進行。人們除了關注T臺上呈現的下一季趨勢服裝之外,也在被秀場前排就坐的明星嘉賓吸引,他們有些甚至搶了時尚的風頭,招來攝影師和記者的一陣忙碌,時裝周也儼然變成了名流聚會的大派對。可是,這樣邀請明星的方式到底能給時裝周發布的品牌帶來多大的效益呢?
展示方式的變遷
在前不久結束的米蘭時裝周中,中國影星章子怡、美國流行天后凱蒂·佩里、影星凱蒂·赫爾姆等大牌明星都出現在了發布秀場;在紐約,包括最近火熱的“緋聞女孩”布萊克·萊弗利、英倫潮人艾利珊·鐘以及紐約名媛奧利維亞等名流參加了品牌系列的發布和宣傳活動;到了倫敦,有著“女魔頭”之稱的美國版《Vogue》主編安娜·溫特現身秀場嘉賓席第一排;而目前正在進行的巴黎時裝周又會引來多少明星捧場,因此受到多少人的關注?
回溯到1858年,法國設計師查爾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開設的高級時裝店首次雇傭了真人模特展示服裝。與如今明星捧場,記者蜂擁的服裝展示大不相同,那時的模特們在高級時裝沙龍的展廳內閑散漫步,為顧客以及記者們展示服裝。
時裝發布秀始于十九世紀的美國百貨商店,之后被法國的時尚游行所仿效,其主旨隨即變成了將歐洲的服裝展示給美國的消費者以及記者們。
但在二戰時期,巴黎時尚進程被中斷,而美國的宣傳家埃莉諾·蘭伯特(Eleanor Lambert)開動了她的“頭腦風暴”。她將所有美國的設計師們聚集起來,共同投入到叫做“Press Week”的每周時裝發布中。記者們開始關注,美國的設計師們也開始在雜志中受到了他們應得的信任。
這樣的每周時裝發布,一直持續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直到許多設計師們決定單飛。在這艱難的三十年中,這種形式的時尚十分穩定。每個設計師發布他們自己的服裝,購買者、主要的客戶和一些名人開始參與這些秀。比如設計師侯斯頓(Halston)在他最后一場秀中,就邀請了當時的好萊塢明星莉莎·明尼里(Liza Minelli)。
向商業化的轉變
然而,在過去二十年中,這種形式又發生了重大變化。1989年,互聯網開始風靡全球。1992年,前紐約時裝周總監弗恩·馬里斯推動了第一場集中的紐約時裝周,將時尚大范圍地推廣,并在設計師中間建立一種合作與競爭共存的態勢。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意大利設計師詹尼·范思哲(Gianni Versace)邀請了影星史泰龍、歌星普林斯和圖派克,讓他們列隊走秀,這個主意使得時尚界又一次沸騰了。在上世紀90年代末,名人們已經成為時裝秀的支撐與依靠了。1999年2月,美國設計師湯米·希爾費格(Tommy Hilfiger)邀請了明星安迪·麥克道威爾、馬克·麥克格拉斯、Lenny Kavitz、麥克斯維爾、Mya、韋克萊夫·讓、塞繆爾·杰克遜以及加文·羅斯代爾為他的發布秀聚集人氣。
多年以來,時裝周已經成為一種商業化的操作。
名人們紛紛出席時裝周,因為在那可以大把大把地撈到6位數的出場費。但人們并不清楚,這些名人效應的未來會如何。
一些著名的設計師,比如美國的馬克·雅克布(Marc Jacobs)和卡羅琳娜·海萊拉(Carolina Herrera)已或多或少地減少了品牌發布會的明星效應,時裝發布的觀眾席前排對于他們來說,已經無足輕重了,尤其是這些相當知名的品牌。而那些相對不知名的品牌仍然從邀請明星的這種方式上獲益。
然而,還有一些品牌干脆拋棄了時裝周,比如說蓋瑞斯·普(Gareth Pugh)創作了他的2011春夏系列宣傳電影;扎克·珀森(Zac Posen)選擇了制作2011/2012秋冬系列的圖片冊;大名鼎鼎的湯姆·福特(Tom Ford)也選用私密的方式發布新系列。畢竟,不是最有名的明星在時裝周發布秀的前排上就坐,就能挽救一個令人失望的時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