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近代天津素以開放、包容、大氣、洋氣而著稱。早在咸豐皇帝還悶在皇宮里的時候,這座城市就已開埠并接軌世界,于是乎,外商來了洋行開了,國內外的各色商品集聚這里,琳瑯滿目。清末民初的西洋風率先吹皺了天津女人的心思,時尚氣息蔓延,她們享受著現代文明與快樂生活。
始于20世紀20年代的旗袍極具東方韻味,張愛玲更是將它比喻成女人的生命一般。初興的旗袍旋即受到以女學生為代表的天津新知識女性的歡迎,各界時尚女子進而紛紛效仿,強力沖擊著傳統女裝的泥古理念。1929年前后,風自海上來,受歐美短裙和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幾年前長短相宜的旗袍一下子短了起來,下擺縮至膝蓋處,袖口也在上提,“倒大袖”也成為天津城女人最青睞的款式。短,讓非議四起,于是又長了下來,幾年后的30年代中期,天津“拖地旗袍”的下擺幾乎墜地,蓋住了腳面。但這掩不住小資女子的愛美之心,旗袍的袖子在悄悄縮短,及至肘部,乃至肩下兩三寸的位置。1936年前后,無袖旗袍風光津門,小姐們的雙臂驚擾著天津爺們兒的目光。
與此同時,上海灘旗袍的袍衩變得越開越高,先過膝部,接著隱露上腿,天津旗袍也隨之改良。改良旗袍為海河畔、洋場中的女人的腳步平添了氣質,若隱若現的曲線構成了當時動人的街景。幾年后,西式立體裁剪技術出現在天津,旗袍的整體造型緊窄合體,視覺效果明顯,這讓女人更加婀娜。可以說,稍有些身份或好臉面的女子必要準備旗袍的,甚至包括小學生在內,夾的、棉的、綢的、布的,春去秋來,相伴四季。
讓津城女子搖曳生姿的當然少不了高跟鞋。最初,金發碧眼洋女子腳上的高跟鞋只是在視覺上讓人興奮不已。大膽試穿的天津“潮人”雖然感覺有點像是在受刑,但有人不惜擠足適履,照照鏡子卻發現自己的小腿更加筆直,儀態更加婀娜,特別是可身旗袍包裹下的輕盈的小開步前所未有。天津時髦女人迅速與高跟鞋開始了“蜜戀”,因為她們不想平庸。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天津大商號里的高跟鞋的款式足以讓顧客挑花眼,有露出腳趾和足跟的,有綴著蝴蝶結的,有黑白拼鑲的,不勝舉數。《北洋畫報》、《星期六畫報》等流行報刊也在推波助瀾,有時將最摩登的鞋子刊登出來,吸引讀者。當時的竹枝詞也說:“鞋愛高跟走幾遭,全憑衣服見時髦。”
旗袍與高跟鞋勾勒的香艷形象哪能逃過商人的眼睛。筆者收藏的老天津大華興記染廠的《美美圖》商標畫只是“三千佳麗”中的一片花瓣,但“美美”的定名也許是最能說明問題的。
毋庸置疑,近代上海是時尚的前沿,天津女人原本不太清楚還有比自己更時髦的參照,隨著南北信息不斷發達,特別是海派電影北上以來,天津女人明白了,從而也就有了“趕時髦”一說,而天津呢,又成為三北各地追逐效仿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