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服裝界的學術界與企業界應該更多的關注于服裝的生產環節,推動精細型的生產模式,改變管理思維與范圍,提高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因為,一旦周邊低制造成本國家(如北朝鮮、越南等)的主(面)、輔料等服裝上游與周邊的條件日趨成熟后,中國必將失去生產優勢,而在世界上”服裝生產大國”的地位也只能拱手讓人,這絕非危言聳聽同時懂服裝生產技術與IE工程的人才缺乏在輔導一位客戶規劃流水生產廠,接連應聘幾位號稱有多年流水經驗的應試者之后,赫然發現這個產業的人才IE專業的不足問題真是太明顯了。
面試中,每每問到”怎么進行女裝生產的流水化?”,一致性的回答就是”拆工序”,然后就沒有下文了!而再一問”流水過程中的換款,應如何進行?”有的就回答”備好主、輔料投入流水線”;要嘛就干脆一句話:那不是問題!!;不管是指導工、車間主任甚至廠長也好,就是沒有人懂得”生產線平衡”Line Balance!!,就是沒有人會考慮生產周期與半成品數量!!就是沒有人考慮換款時的事先規劃。
進一步詢問,原來他們所謂的流水是”粗放型”流水,果真是拆好工序,備妥主、輔料就投入生產線;當然車位的技術能否承擔該工序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考慮;遇上瓶頸,再來調整,遇上不良品,再來返工;于是,生產在線的半成品數量總是堆積如山,交貨期總是一延再延,瓶頸工序之后的車位總是工資低下,只有靠工資包底暫時穩定工人情緒。
從實務入手的資深生產干部都是如此,難怪服裝產業要升級真的很難。
而令人不解的是,IE雖然在若干高等院校(例如,清華大學)開始設立IE本科系所,甚至碩、博士班;但是在以服裝為主的高等院校,專門針對服裝產業的IE研究卻很少,殊不知,服裝產業與其它產業間在生產中極大的差異就是在于”返工”(大量倚重人力生產的必然結果)。
其它產業在進行生產平衡時,甚少考慮返工問題,因為,只要是不良品,幾乎只有報廢一途;但服裝產業除非是開了鳳眼或前襟的部分作業,無法返工之外,其它的幾乎都能”返工”重來。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計算式:
假設 某一服裝廠進行流水生產,試求第n道工序后的良品是多少?
n =第n道工序
Q=該款服裝的總件數
Qn=N道工序之后的良品數量
R = 每道工序之后平均返工率
則
Qn = Q × (1-R) n
承上式,假設,每道工序之后平均返工率是5%(相當于良率95%;廣東地區的服裝廠大多數以此為不良率標準),某生產制造單總數共300件,試求第20道工序之后的良品是多少?
Qn = 300 × (1-5%) = 107.54件,取整數為107件
事實上,只要平均返工率不變,經過13道工序作業之后,所生產出來的合格可以投入下一道工序的半成品數量,將下降到投產總數的一半左右(51.33%)。
從上述結果我們可以知道,服裝業特有的返工現象下,要使生產線平衡就已經不易;然而,這些不良的半成品又要花原本3倍以上的工序作業時間進行返工,生產線的平衡也就越困難。
對于上述的問題,服裝業生產的一貫作法就是”開新款”與”再開新款”來解決!如此一來,問題似乎是被掩蓋了,但更多的問題也跟著產生了,車間半成品堆積如山,交貨期無法確定,生產控制根本無法進行….。
在別的產業能行之有效的IE技術,例如, 5S、JIT、TQM、Cell production、QRP(Quick Respond Production)…等,導致連ERP也都只能執行與營銷有關的部分,一遇上生產環節,根本無法推行;隨著物價上揚與人力成本的逐年提高,服裝生產行業的冬天恐怕會很冷!!
如果說設計是服裝的靈魂,那么生產就是服裝的軀體;設計師的創意藉由生產工人的手,展現在大眾的眼前;沒有靈魂,軀體也毫無意義;但沒有軀體,靈魂則無所依托!!
當前服裝行業是應該好好的重新回頭,抓牢生產,從培育人才,養成人才著手,不斷加大降低成本的力度,科學的建構生產管理體系,如此,才能迎接即將來臨的競爭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