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上海世博意大利館,大廳顯眼處有一只轎車大小的巨型紅色高跟鞋,這只高跟鞋來自于佛羅倫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故鄉。生產商是一家靠做鞋起家的著名時尚品牌——菲拉格慕,這也是一個鞋匠的名字。1927年,從美國返回意大利的菲拉格慕,在佛羅倫薩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女鞋品牌。他的忠實粉絲是這樣一些名字——奧黛麗·赫本、索菲亞·羅蘭和瑪麗蓮·夢露。
普拉達和菲拉格慕是意大利的驕傲,這種驕傲不僅僅因為這些產品可以賣得上好價錢,更來自于這些產品上面附著的精湛制造工藝。
我曾懷疑意大利是否還有傳統意義上的紡織廠和紡織工人,比耶拉之行回答了我的疑問。這是位于米蘭和都靈之間,阿爾卑斯山的一個美麗小鎮。著名的男裝品牌杰尼亞就誕生在這里,直到現在,杰尼亞仍然是意大利最主要的高級羊毛面料供應商。
在“切魯迪1881”公司,建于1881年的廠房仍然在使用。工廠的第三代傳人尼諾切魯迪先生(Nino Cerruti)雖然已經80多歲了,依然每天在他爺爺創建的工廠里上班,癡迷于他祖上傳下來的紡織技術。
尼諾在1950年接手掌管家族企業的時候,只有20歲。由于父親的去世,尼諾放棄了他的哲學專業和記者夢想,回到比耶拉小鎮。很快,他成為一個生產流程專家,熱衷于研制新型布料。1967年,他在巴黎開了第一家以經營男裝為主的“Cerruti1881”時裝店,店名正是其家族姓氏和創始年份;1976年,品牌推出女裝系列。“Cerruti1881”一度成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少數幾個高檔服裝品牌。
2000年,尼諾切魯迪退休,他出人意料的將品牌賣給了別人。回到小鎮上繼續研究他的面料。
老廠房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公司自己已經沒有改建或拆除的權利。在老廠房邊上是新建的廠房,車間里機器轟鳴,意大利的紡織女工在這里從羊毛紡線開始,每年生產400萬米高級羊毛面料。
切魯迪告訴我們,這些面料只賣給他們信得過的名牌,以保證每一米的心血用在真正配得上這些面料的成衣上。從設備的先進程度和規模上看,這里遠遠比不上中國的一流紡織企業。但在檔案室,我看到了自1881年開始的100多年來每一年這里曾經生產過的面料樣本,頓時明白,在一塊面料上,家族的歷史傳承仍然能創造價值。推出新的面料,在舊檔案中最容易尋找到新靈感。
比耶拉本地并不出產優質的羊毛,據當地人說,這里之所以能夠出產世界上最好的面料,是因為這里擁有歐洲最純凈的水。從阿爾卑斯山上流下的雪水,能夠將羊毛洗得順滑而富有彈性。祖輩們守著這一方好水,到世界各地尋訪最好的羊毛在這里加工,然后翻過高高的阿爾卑斯山把上好的面料賣給法國宮廷。紡織既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山民們熱愛的工作。一代又一代,子承父業,使比耶拉成為高檔羊毛面料的代名詞。
現在,雖然受到新興國家低價紡織品的沖擊,但意大利一年仍然有6000萬米羊毛面料的產量。這些面料以每米100~200歐元的高價賣給名牌廠家,成為時裝領域意大利制造的根基。
在業內人士看來,如果沒有強大的紡織工業作堅實后盾,意大利成衣不可能在上世紀70 年代起飛。也正因意大利紡織業的支持,當意大利決心發展高檔成衣時,設計師的想法才有可能化作現實。
1952年,著名時尚雜志《Vogue》曾寫道:“意大利時裝如今有兩大令人激動之處。首先,意大利生產的時裝和配飾時髦而又活潑,是戶外生活和度假時的理想穿著,因此非常適合美國市場。其次是意大利的面料——這方面相關的一切都充滿新聞價值。”美國在意大利時裝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意大利時裝風生水起時,美國人又成了最大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