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對在校學生而言,有人挑燈迎戰高考,有人狂歡旅行,有人在拼命趕期末作業,還有人拍完畢業照便一頭扎進實習單位。而在惠州學院,服裝系的畢業生前不久才在2015年“福彩杯”服裝設計大賽的聚光燈及近兩千名觀眾前交出了大學里最后一份作品——— 畢業設計。完成最后一組華服后,畢業生們下一步作何打算?劉斌是惠州學院服裝系服裝設計專業2015屆畢業生,其團隊作品《吾生》在服裝設計大賽中獲銀獎。這組系列由劉斌、盧志勇、王怡姣和趙珩宇4名畢業生共同設計完成。整個系列共有六件,全紅色,用料以毛呢料和一種帶紋路的梭織面料為主,主要運用了立體剪裁和拼接的技法。
團隊熬了兩周趕制畢業設計
畢業設計大賽當晚,一組“大紅”款的服裝系列《吾生》給在場觀眾一種強烈的視覺震撼。整個系列的服裝上沒有使用一粒紐扣、一條拉鏈等現代工藝品。“因為想往中國風這邊靠,我們用腰帶、布扣代替。”主設計師劉斌介紹。在服裝設計上,劉斌在外套廓形方面采用了中國古典琉璃瓦元素,用條狀的梭織面料拼接出具有層次感和結構美的褶皺形態,同時又不失簡約素雅。此外,加上模特額前綁著改裝自日本“缽卷”的紅色帶子,整體的展演效果中隱約透著些日本武士的味道。
對于設計圖紙的定稿,團隊4個人就商量磨合了兩三個月,隨后開始選料制作。劉斌說,畢竟大四了,取名《吾生》(“悟”生諧音)來總結對自己前后經歷的思考。2015年是他的“本命年”,漸漸鐘情于大紅色,所以選了黑白和大紅兩種顏色的料子,做兩手準備。
5月中旬,劉斌帶著已經完工的《吾生》“黑白”款到北京參加中國國際大學生時裝周,拿到了優秀獎。等他回到學校,正趕上畢業設計。他心想,“既然這個系列已經在更大的舞臺展示過了,就沒有必要再秀一次”。隨后,在劉斌的堅持下,團隊4人通宵趕制“大紅”同款《吾生》,足足熬了兩個星期才完成所有制作。
“工作量很大,比賽前兩晚還在趕工。”劉斌說,裁好面料后還要縫紉拼接,如果沒有理想的廓形還得重頭再來。
大學四年對服裝樓感情最深
“每個設計都是難忘的。雖然過程難熬,可最后看到成衣效果時,整個人非常輕松。”在劉斌看來,四年來大大小小的設計都是自己成長的軌跡。
大一時,劉斌開始跟著師兄師姐參加一些校外比賽,積累實操經驗。在后來的比賽中,他的作品都沒能入圍,“大二那年終于有作品入圍了,簡直比考上大學還開心”。當他得到一次認可后,便鼓足了勁去做更多的服裝設計和制作。四年下來,劉斌參加了七八場大大小小的校外服裝設計比賽。
2013年,他憑借作品《東方魅力》獲得國際服裝面料設計大賽中國賽區第一名的成績,并代表中國參加第一屆SDC(國際服裝及其面料設計大賽)決賽,同時也是惠州學院首個參加國際大賽的服裝系專業學生。
然而,說起學習和生活了近四年的學校,劉斌甚至還認不全教學樓的名稱。“幾乎每天就宿舍、服裝樓兩點一線,對服裝樓感情最深。”他笑說,除了宿舍,服裝樓里的學生工作室是他待得時間最長的地方,“多是晚上一個人跑到服裝樓畫圖、做衣服,比較安靜”。
未來
留惠州開工作室
6月底,畢業生們就得搬出學校宿舍,開始新的學習或工作。據服裝系執行主任劉小紅介紹,據往年情況,服裝系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算是樂觀的。有的學生在離校前就已經到公司實習,做生產、跟單、管理;也有學生選擇出國或讀研繼續深造;還有些有想法的學生則開起個人工作室,自己接單做設計等。
劉斌班上40多個同學幾乎都有了去向,然而他至今還沒有投過一份簡歷。“之前好幾次有服裝公司找我談工作,我都婉拒了。”劉斌說,畢業后打算留在惠州發展,先在學校附近找個住處,籌備開個工作室,一邊接單,一邊開服裝設計培訓班。
對于劉斌留在惠州的計劃,身邊的朋友紛紛表示不解,建議他到京廣深等一線城市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我熟悉惠州這個城市,不想跑去另一個陌生的城市。而且惠州到廣州買面料也方便,就兩三個小時車程。”劉斌說。
盡管已經準備留在惠州,但劉斌還是有點小疑慮,“以前也有師兄師姐自己開工作室的,也有過中途辦不下去轉去公司上班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
對于未來的打算,劉斌說,除了努力辦好工作室,開創自己的品牌外,還會繼續參加一些服裝設計比賽,多長見識,積累經驗,并且期盼能有出國深造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