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用3個10年實現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戰略目標。
實際上,自2014年“工業4.0”就成為熱點方向,這個醒目的標題令人充滿了欲望和想象。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推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并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
用清華大學設計戰略與原型創新研究所蔣紅斌博士的話來說,就是“我們的主體經濟特質是左腿已經邁入了4.0時代,但是右腿還在2.0版本里。”與德國等制造強國相比,中國制造無論是在研發投入、技術水平、產品質量,還是品牌形象上都存在較大差距。
尤其是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在近幾年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國制造業發展正在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競爭”。如美國制定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推出了“工業4.0”戰略,法國出臺了“新工業法國”。去年9月,印度也發布了“印度制造”戰略,將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
由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提出,中國必須走“工業2.0”補課、“工業3.0”普及、“工業4.0”示范的“并聯式”發展道路。而對于始終走在變革尖峰上的服裝業而言,創新能力不足、勞動力數量拐點初現等信號無一不在警示——制造業的傳統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涅槃重生還是銷聲匿跡?答案或許就在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