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桓臺方寸庭院編織增收圖
夏秋時節,走進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索鎮街道河崖頭村,從婦女兒童活動室中傳出陣陣談笑聲:“大姐,這個玫瑰花,你得這么編……”
“新來了一批供出口的針織玫瑰花訂單,里面正在培訓。”河崖頭村支部書記鞏建峰一邊說,一邊推開活動室的門:數十位大姐依次坐在桌邊,一手拿著鉤針,一手拿著毛線,桌上堆著不同顏色的線團,學習氛圍濃厚。
村民宋愛葉今年57歲,從小就掌握了鉤織的手藝。過去鄉鎮上就有紡織廠,農閑時,像她這個年紀的農村婦女大多去那兒工作過。“紡織廠的老師傅們一針一線教出來的手藝,多大年紀都不會‘扔了’。”
“村里大部分婦女的年齡在五十歲至七十歲之間。因為要照看孩子,沒法去外地打工掙錢,但又有一身手藝閑不住,我就想帶著她們發展庭院經濟。”鞏建峰說。
在山東省淄博市桓臺縣索鎮街道河崖頭村婦女兒童活動室中,一名婦女正在用麻繩鉤織置物袋。新華社記者葉婧 攝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度寫入“庭院經濟”,明確提出“鼓勵脫貧地區有條件的農戶發展庭院經濟”。在桓臺,以“村企+農戶訂單”形式發展起來的庭院經濟發展模式正逐步鋪開。
桓臺縣婦聯黨組書記、主席馬靜說,河崖頭村中的巾幗共富項目是他們發展庭院經濟的手工業案例之一。由村支部領辦合作社與企業合作,為村民提供編織訂單,由村民在家中制作。為農村婦女拓寬了增收渠道,提升了自身價值。
“我們項目發放計件工資,參與的婦女有200多名,輻射帶動了周圍8個村莊。除了集中培訓之外,沒有強制工作時間,大伙兒把材料領回家里做。其中有些人相互熟悉了,就三三兩兩約在一起,聊著天、做著活。”鞏建峰說。
67歲的索鎮街道耿橋村村民熊桂芳便是被“多掙一份錢,看娃不耽誤”的宣傳語吸引而來。眼下是暑假期間,熊桂芳把小孫子也帶來培訓了。
先鉤織花瓣、葉片,再將它們從小到大依次組合成一朵玫瑰花……熊桂芳手指翻飛,一片花瓣很快鉤織完成:“我得看孩子,做得慢,掙得少,一年也有六七千元。她們做得活多,一年能掙一兩萬元。”
在山東多地,方寸之中經營的庭院經濟讓農戶自給自足的同時,還漸次融入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等,引導農民擁抱新業態、接受新理念、對接大市場,煥發出別樣生機。
在擁有豐富的湖區資源的桓臺縣起鳳鎮,經過當地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過去各家各戶自產自銷、零散經營的草葦編已鮮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依托庭院經濟發展起來的產業化運營。目前,起鳳鎮已初步形成了以草、木、柳、蒲等天然材料為主,涵蓋1000多個品種的手工藝品、家居用品一條龍生產體系。
起鳳鎮烏南村支部書記魏麥芳說,他們通過成立草編等合作社,帶動了周邊十幾個村莊的600多名婦女就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7年的不到10萬元,發展到2022年突破200萬元,并通過合作社為村民創收增收近150萬元。
“接下來,我們還將積極鏈接更多產業資源,讓賦閑在家的婦女群眾閑暇有事做、生活有盼頭,體會到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幸福。”馬靜說。(記者葉婧)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