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有關部門正就直補政策進行調研
中國財政部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等有關部門正就直補政策進行調研,今年稍晚有望啟動試點,明年或正式推廣。
報導援引權威人士透露,高層領導已表態“目前的棉花收儲政策已經不能再繼續了”。意味著棉花直補政策進入“備孕期”,但“怎么補、補多少、怎樣保證補貼到位”都需要仔細斟酌、周全設計,這一孕育過程勢必復雜而艱辛。
報導并稱,2011年開啟的棉花收儲政策是在棉價大幅下挫背景下,為保護棉農利益應運而生的;那么時值今日,這一執行了近三年的政策已到了“應劫而退”的轉捩點。
所應“劫”,一是“市場劫”,即收儲政策干預過度,導致市場機制弱化,高質量棉花供應不足,棉紡企業因成本畸高而生存困難;二是“灰色劫”,即收儲政策及配套的進口棉配額管理制度在實施中存在扭曲操作,滋生了轉圈棉、配額倒賣等灰色地帶;三是“資金劫”,如此龐大的收儲量耗資巨大,日常庫存、倉管等費用損失更是數以億計。
棉花收儲政策在實行之初,的確起到了托市的積極作用;但隨著政策的繼續實行,且收儲力度廣度不斷加大,導致市場棉花供應緊缺,既沒有達成惠及棉農的目標,又傷害了紡織企業的經營訴求。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只有實行針對棉農的直補政策,才能打破現有的棉花產業困境。目前主管部門正在研究政策細節,下一步可能會進行試點,一年以后可能推廣。新疆是我們推薦的試點地區之一。”
目前儲備棉成交頗為冷清,截止7月16日,累計上市總量12,137,004.91噸,累計成交總量2,989,331.453噸,總成交比例僅24.63%。高勇指出,放儲價格太高,約達19,000元/噸,造成了總體成交清淡。2012/13棉季所收的棉花質量太差,且近期紡織企業實體經營效益低迷,流動資金不足。
高勇并強調,直補也可能存在弊端,并不是說直補就是最好的辦法。提倡直補,純粹是為了突破當前的棉花體制,使棉農直接拿到國家的補貼。
實現直補之后,最終還是要提高棉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目前的小農經濟式的棉花種植產業必須向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方向發展,使中國的棉花產業具有競爭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