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工業互聯網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3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組織申報2022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通知》。《通知》提出,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落實《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促進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強化自身能力建設,更好支撐和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將開展2022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遴選工作。
五大維度聚焦數字化轉型痛點問題
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申報能力要求重點圍繞平臺資源管理水平、核心技術水平、賦能成效、社會貢獻度、可持續發展能力5個維度對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評價,共包括21項細化指標。
與往年相比,除了對平臺資源管理水平、核心技術水平等硬性要求外,還聚焦平臺賦能成效,要求平臺需具有特色行業解決方案,能夠顯著解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痛點問題,如工藝優化、質量改進、效率提升等;滿足區域產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進園區、進基地成效顯著,提高園區內企業數字化水平和產業協同水平,開發輕量化、模塊化軟件工具及解決方案,創新商業模式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低成本服務等。從國家層面對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提出了新要求,為行業發展和企業實踐提供了新方向。

工業互聯網是國家“十四五”重點布局的新型基礎設施,是實現各領域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路徑和方法論。紡織行業在工業互聯網方向的發展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
一個月前,工信部發布了2021年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名單,圍繞網絡集成創新、平臺集成創新、安全集成創新和園區集成創新4個具體方向,遴選出123個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其中,三紡織項目入選工業互聯網平臺+供應鏈協同解決方案試點示范,分別是威海紡織集團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的基于尚織工業互聯網平臺紡織服裝行業供應鏈協同優化解決方案;福州市數字產業互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長樂區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山東驛亭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驛云文創服裝版權解決方案。
這些紡織項目獲得國家級認可,證明了他們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產業融合應用等方面的突出表現,可以為紡織服裝行業更多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探索提供有益借鑒。
數字技術賦能產業鏈
如今,數字技術正在向紡織服裝等制造業加速滲透、融合。新冠疫情給經濟發展帶來沖擊的同時,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的數字經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紡織行業帶來了生產、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渠道運營等環節效率的顯著提升。
針對傳統服裝行業市場空間巨大,但是供應鏈上下游零散、無序、低效等問題,威海紡織集團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的基于尚織工業互聯網平臺紡織服裝行業供應鏈協同優化解決方案借助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挖掘與分析等技術手段,打造紡織服裝行業全產業鏈數字化平臺。

面向客戶多樣化和動態化定制需求,平臺覆蓋了從用戶需求、產品設計、研發、面輔料采購及溯源、柔性生產制造、倉儲物流調度跟蹤等關鍵環節,采用Style 3D、面輔料平臺、ERP、MES、WMS等工業軟件,配套相應工業互聯網系統與設備,匯聚上下游的采購數據、生產數據和銷售數據,打通數據鏈條,實現服裝全產業鏈資源集成,建立產業鏈各核心環節的數字智能化,提高設計作品的轉化率,在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生產的同時,適應定制化生產模式,提高整個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競爭力。
福州市數字產業互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福州數產公司”)建設的長樂區紡織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數據科學與工業機理結合,實現數據價值挖掘,解決供應鏈透明度不高、數據鏈條不貫通、物料供需不平衡、庫存風險不可控等問題,是福州數產公司在數字產業化模式創新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該平臺支持入庫、出庫、移庫等各環節數據的實時采集與統計分析,可詳細查看每個產品在倉庫的位置、數量、出入庫時間及銷售流向等信息。同時,通過引入庫區管理、合理配置崗位、優化條碼管理、手持終端使用,可實現庫存標準化與流程化管理,提升倉庫空間利用率,降低倉庫作業難度,提升作業效率和準確性,節約人工成本。
政策支持產業加速融合
近期,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要求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全面深化重點行業、產業園區和集群數字化轉型,培育轉型支撐服務生態。《紡織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企業數字化改造,持續提高企業數字化裝備配置率、數字化裝備聯網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關鍵工業軟件應用覆蓋率。加快企業內、外網升級改造,以工業以太網、物聯網、智能傳感器等新型網絡技術與裝備改造生產現場網絡和系統,推進5G等新型蜂窩移動技術的應用部署。推動紡織行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服務節點和應用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企業外部供應鏈和內部生產系統的精準對接。
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紡織行業生產運營數字化水平逐步提升,數字化與智能化工藝、設備不斷出新,設計智能化、生產自動化、管理高效與精準化水平逐步提升。《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與“十四五”展望研究報告》預計,“十四五”時期數字經濟大概率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到2025年達3.27萬億元規模,“十四五”數字經濟整體名義年均增長率為11.3%。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中關村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底,紡織行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51.3%,智能制造就緒率為10.4%,比2019年底分別提升1.2、1.0個百分點。未來,工業互聯網深度賦能紡織等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為制造強國的建設插上數字化“翅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