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力發展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
廣西壯族自治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
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已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發展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對我區繁榮市場、出口創匯、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域發展將起到重要作用。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國發〔2009〕10號),根據《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做大做強做優我區工業的決定》,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及面臨的形勢
在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等因素推動下,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逐步發展壯大。2008年,全行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278家,其中紡織企業153家,服裝企業43家,皮革企業82家;實現銷售收入114.2億元,工業增加值41億元;生產紗線10.6萬噸、布3873萬米、服裝4174.7萬件、皮革1290萬張;行業整體技術裝備及技術創新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我區抓住國家實施“東桑西移”機遇,大力發展繭絲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國內繭絲綢業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蠶繭和絲產量分別達到22.3萬噸和1.5萬噸,位居全國第1和第4位,占全國總量的30%和15%。繭絲綢業成為我區比較優勢突出、帶動輻射面較廣、市場潛力較大、涉及農工貿的新興產業。
雖然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得到較大發展,但與東部傳統主產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是經濟總量少,企業規模小,原料性產品比重大,精深加工滯后,產業鏈短,附加值低以及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等。隨著國家實施《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我區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原料、勞動力資源,為引進技術、資金、人才和擴大出口,實施多元化市場以及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為我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機遇,以優質原料生產為基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深化企業改革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積極發展精深加工產品和特色產品,促進產業鏈橫向拓展和縱向延伸,形成特色鮮明、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發展格局。
{page_break}
(二)基本原則
1. 堅持開拓市場,確保平穩增長。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局面,大力開拓國內外新興市場,著力擴大內需,確保行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 堅持科技進步,促進產業升級。以技術改造為抓手,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升產業整體水平,增強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3. 堅持重點推進,帶動整體振興。扶持重點優勢企業、品牌產品加快發展,促進結構調整優化,建立完善產業集群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抗風險能力,促進產業全面振興。
4. 堅持市場主導,強化政策調控。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促進優勢資源合理流動,實現優勝劣汰。發揮產業政策、金融財稅政策的調控作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三)規劃目標
充分利用和發揮我區區位、資源等優勢,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集中力量發展精深加工業,力爭把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培育成為我區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
到2012年,全區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實現銷售收入達到250億元,工業增加值90億元。紗線18萬噸、桑蠶絲2.5萬噸、劍麻纖維制品10萬噸、化纖30萬噸、布1.5億米、絲織品0.5億米、服裝3億件(套)、皮革1500萬張;先進紡紗設備、織機無梭率、自動繅絲機分別達到50%、30%以上和100%;服裝業逐步實現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制造、電腦控制自動化縫紉和機電液氣一體化整理。主要產品質量接近國內平均水平。努力把我區打造成為全國繭絲主要生產基地。
到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達到450億元,工業增加值150億元。紗線20萬噸、桑蠶絲3萬噸、劍麻纖維制品20萬噸、化纖50萬噸、布3億米、絲織品2億米、服裝6億件(套)、皮革1700萬張;產業技術裝備水平有較大的提高,主要產品質量均達到國內平均水平,力爭把我區打造成為全國繭絲綢主要加工基地和貿易信息中心之一。
到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力爭達到1000億元,工業增加值300億元。紗線25萬噸、桑蠶絲4萬噸、劍麻纖維制品50萬噸、化纖100萬噸、布10億米、絲織品10億米、服裝20億件(套)、皮革2000萬張。產業技術裝備和主要產品質量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努力把我區打造成為絲綢大省(區)。
{page_break}
三、主要任務
(一)優先發展重點領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揚長避短,發揮優勢,重點發展棉紡織業、繭絲綢業、劍麻、化纖、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皮革行業,尤其是繭絲綢業。通過重點突破,形成特色,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1. 繭絲綢業。充分利用我區優越的資源條件和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的機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努力開展優質蠶繭基地建設,積極改良、培育和推廣優良蠶桑新品種,提高蠶繭單產和質量,進一步推進蠶桑生產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繅絲生產和創造條件發展絲綢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推動繭絲綢業由資源型向加工制造型轉變。培育和開拓干繭和生絲交易專業市場,建設繭絲交易電子商務平臺,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產品順暢流通;通過農工貿并舉,培育和扶持一批集蠶繭生產、收烘、繅絲加工農工貿一體化的繭絲生產龍頭企業和繭絲綢產業集群,使繭絲綢業成為我區紡織工業新的增長點。
2. 棉紡織業。以提質增效為目標,重點發展特種、高檔產品,紡紗要積極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高支精梳無接頭紗、新型竹節紗、色紡紗、紡織新纖維混紡紗等精特產品,面料重點發展高支高密無梭布、色織布、牛仔布等附加值高的產品。以扶優扶強為原則,重點支持優勢骨干企業發展緊密紡、噴氣紡、高速氣流紡以及噴氣、劍桿等無梭織機。
3. 劍麻行業。加快原料基地建設步伐,重點發展劍麻深加工制品,滿足機械、運輸、石油、航海、建筑、林業、農牧漁業和日常生活等多個領域需求。通過引進先進的設備及技術,提高劍麻制品的檔次和質量,提高劍麻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產、學、研相結合,改進傳統產品以繩、紗、布、捻線等較低檔次產品為主的用途,不斷開發出適應市場需要的高檔色織劍麻地毯、細紗編織繩、特種劍麻布等高附加值的新品種。重點發展中高檔劍麻地毯掛毯、工業用劍麻產品、建筑、汽車、船舶等高檔裝飾、劍麻高檔服裝面料、劍麻服裝、鞋帽、箱包等系列產品。
4. 服裝行業。在中心城市或服裝加工業發達的地區建立服裝加工工業園區,通過園區的導向作用,整合量大面廣的服裝加工小企業,發揮群體效益,推動服裝工業的集群化發展。支持和培育銷售網絡強,有實力的優勢骨干企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以點帶面發展服裝生產。通過代理加工,貼牌加工,合資合作,外來投資辦廠等方式,承接區外、國外的產業轉移。
5. 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根據家居裝修、翻修裝飾、酒店裝修的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家用裝飾產品,重點發展環保綠色、保健、多功能等優質高中檔產品;以汽車、制糖、建筑、交通運輸、化工、礦山等產業為切入點,重點發展汽車配套用紡織品、過濾材料、化纖五防篷布、傳輸帶以及衛生保健產品為主。
6. 皮革行業。重點發展環保、節能的皮鞋、箱包等皮制品深加工項目,提升裝備水平、技術含量,降低污染物排放,推動制造環節升級。增強自主設計和研發能力,打造自主品牌,通過技術改造提升產品檔次及附加值,實現同類產品的更新換代。
{page_break}
(二)深化改革,推進企業大型化、集群化發展。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鼓勵資產重組和資源整合,扶持發展一批有創新能力、出口創匯突出、帶動作用明顯的大企業、大集團。強化社會化分工協作關系,積極引導和扶持紡織皮革產業集群的發展,提高產業集約化程度和下游產品綜合配套能力,促進產業集聚。引導服裝、繭絲、皮革企業形成分工協作相互依存的企業群,并通過群體效應推動產業集群發展。
(三)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努力延伸產業鏈。大力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蠶繭、劍麻、黃麻、苧麻、桑樹皮纖維等特色優勢資源的新產品,以及相應的工藝技術。產業鏈的延伸重在后續加工能力的拓展,紡織印染、花色品種的設計創新與推出;加大服裝類、家用裝飾類、產業使用類等新產品研發力度;改善皮革加工產品的結構,提高檔次和質量。
(四)強化品牌經營意識,推進名牌戰略。鼓勵企業爭創有影響力的行業品牌、區域品牌,提升廣西制造品牌的國內外知名度。重點扶持一批在產品設計、技術研發、市場營銷渠道建設等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培育自主品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支持企業按照國際先進標準進行生產管理、產品加工和儲運銷售,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品牌影響力。壯大一批在國內外同類產品中具有競爭優勢的名牌產品,重振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老品牌。
(五)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區域布局。棉紡織行業的發展要充分發揮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等中心城市現有基礎較好、科研實力較強、信息交流順暢、交通運輸便利的優勢,加大引資和自我投入的力度,進一步做大做強棉紡織業。
繭絲綢業要按照穩步發展優質桑園,努力提高繭絲質量,大力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快絲綢工業發展的工作方針,順應蠶桑業最適生態和比較效益的原則,鞏固和發展宜州、環江、象州、柳城、忻城、橫縣、鹿寨、蒙山、上林、賓陽等10萬畝及以上的重點縣市建設優質蠶繭生產基地,重點支持蠶繭生產重點縣市大力發展絲綢工業,逐步形成桂西北、桂中和桂南優勢蠶繭產業帶和繭絲綢生產基地。引導和支持宜州、蒙山、橫縣、欽州、合浦、柳城等地的繭絲綢龍頭企業向深加工方向拓展,促進繭絲綢產業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經濟優勢轉化。
服裝行業要立足于已形成眾多加工型中小企業的地區,通過在桂林、柳州、玉林、貴港等地建設3-5個重點服裝加工園區的導向作用,整合服裝加工小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區域,發揮群體效益。
化纖行業要以我區北部灣沿海石化大項目開工建設為契機,開發利用聚酯等石油加工產品,積極發展高技術、高性能化纖生產。引導和支持南寧、北海、欽州等地優先發展化纖行業。
劍麻行業要對劍麻產品實行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質量標準,全力推進劍麻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以廣西劍麻集團為龍頭,以建立全國最大的劍麻加工生產基地——山圩劍麻工業園為依托,引導支持南寧、崇左等適宜劍麻種植地區發展劍麻種植和加工業。
皮革行業要從源頭抓起,大力發展畜牧業,優化良種,提供優質制革原料,引導和支持南寧、梧州、欽州、玉林等地的制革及皮革制品產業向深加工方向拓展,努力提高皮革及其制品的附加值。
四、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積極利用和整合國家、自治區及各級財政專項資金,大力支持紡織服裝與皮革工業的技術進步、自主品牌建設和開拓國內外市場及人才培育基地建設等工作。建立政府指導調控,企業儲備、自負盈虧,銀行貸款監管,財政貼息扶持廠絲儲備機制,加強我區繭絲市場宏觀調控,維護蠶農和絲綢生產企業的利益。
(二)改善投資環境,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環保、土地、農業、商務等部門要密切配合,為產業招商引資創造條件。在產業政策落實,鼓勵先進、淘汰落后的宏觀調控工作中,要加強協調,為產業發展創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環境。抓住國內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移的機遇,發揮資源優勢和政策、區位優勢,加快產業承接平臺建設,大力引進資金、技術、品牌、人才和先進的發展理念、管理模式,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
(三)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支持實力較強的自治區級科研機構完善研發手段,創建有較強帶動和輻射能力的研發中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創新中心或研發機構;支持中小企業采取各種形式聯合創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設計、科研和信息服務為一體的技術服務中心;積極尋求與國內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開展長期研究與技術協作,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
(四)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加強銀企對接,對科技含量高、產品市場好、發展潛力大的紡織服裝皮革企業積極協調金融部門予以融資支持;對資質好、管理規范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為中小紡織服裝皮革企業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和支持紡織服裝皮革行業的加快;鼓勵企業采用多種方式拓寬融資渠道。
(五)加快公共服務體系和專業市場建設。積極創建面向全行業的檢測和質量服務體系、教育和培訓體系、信息化服務體系、電子商務及物流配送體系,形成產業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產業集聚地培育建設起點較高、功能齊全、集原輔料供應、產品交易及物流配送于一體的紡織服裝皮革專業市場,發揮市場對產業的拉動作用,完善產業配套,提高行業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推進產業升級。
(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制定引進智力、引進人才計劃,培養和引進一批國內外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專業設計和技術開發人才。積極吸納各類院校畢業生,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加強現有專業人才隊伍的短期進修、培訓和崗位輪訓;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和引進外來資金投資辦廠、合資合作等措施,引進區外人才;完善激勵機制,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環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