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個機采長絨棉品種試種成功
11月26日從新疆農業科學院獲悉,新疆首個機采長絨棉品種在阿克蘇市試種成功。
長絨棉又稱海島棉,因纖維較長而得名。由于長絨棉底部的果節距離地面較近,機采要漏掉三四個棉鈴,不得不使用人工采摘,嚴重影響新疆機采棉采收率,也制約長絨棉發展。
今年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棉花栽培研究團隊在阿克蘇市選取一塊試驗田,栽種150畝選育的新品種。
這個新品種是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歷時8年攻關的結果。2012年,經濟作物研究所為克服長絨棉的機采難題,組成棉花栽培研究團隊開始攻關。近年來,攻關團隊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西北內陸優質機采棉花新品種培育”項目,圍繞機采長絨棉新品種選育、配套機械采收技術及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等關鍵環節研發攻關,最終選育出適合機采的長絨棉品種。
在試種過程中,新品種枝葉茂盛、棉鈴緊湊,首個果枝均距離地面20厘米以上,符合選育標準。
近日棉花采收。經新疆農業科學院組織的驗收專家現場勘驗,平均畝收獲株數1.27萬株,畝成鈴數18.674萬個,平均單鈴重3.3克。經田間實測、現場考種、折算核準后,籽棉平均畝產522.87公斤。
新疆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崔建平興奮地說:“機采長絨棉培育成功,不僅填補我國沒有機采長絨棉品種的空白,還將為新疆迎來棉花栽培全程機械化的新時代,以往組織人力大規模采棉的現象將成為歷史。”
長絨棉是紡高支紗的關鍵原料,為高端色織、家紡等頂尖產品和出口高附加值紡織品及服裝的主要原料。得到喜訊,新疆雅戈爾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朱斌說:“長絨棉實現機采以后,我們生產出來的高檔純棉面料不再受頭發、化纖、麻絲、塑料等雜質的污染,為我國棉紡和服裝行業創建國際品牌奠定基礎,這是一個新突破。”
地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推廣站站長戴路介紹,以前長絨棉首個果節距離地面僅有6厘米左右,第4個果節也沒超過20厘米,機采造成30%以上浪費,人工采摘又加大成本,地區長絨棉種植面積由興盛時期的180萬畝萎縮到如今的55萬畝,產量也由世界總產的20%下滑到目前的10%左右。
“長絨棉困境突破后,我們棉花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紡織、服裝等行業也將迎來新的機遇,為棉農增收創造有利條件。”戴路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