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寧馬橋:創建工業園 打造‘中國經編之都’”
產業集群不是中國獨有,但是像馬橋經編這樣將集群特色做大做強、做得紅紅火火的卻極為少有。就連學者專家也不易解釋清楚的集群競爭力現象,浙江海寧馬橋街道黨委書記沈順年卻做到了。海寧經編產業從1999年起步,短短10年,發展到接近250億元銷售規模,堪稱中國紡織產業集群中的一匹黑馬。沈順年則是不折不扣的“黑馬騎手”。
“你是秀才我是兵” 踏出厚厚過來路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紡織服裝業在這次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該產業仍然具有比較優勢。
中國制造優勢的重要秘密就是中國產業集群?至少有國外研究者是這樣認為的:產業集群可以極大地降低企業之間各種各樣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學習的成本,基礎設施的成本,在世界來講,也是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外國也有很多產業集群,但是沒有中國這么發達,因為國外更傾向于認為集群會產生導致競爭激烈的不利因素。
那么在中國,成功的產業集群是否與中國文化、中國傳統有關?有人拿著這個問題向沈順年求證,他只平淡地說:“你是秀才我是兵,我是干出來的。”也許沈書記沒有多么高深的理論水準,但他有的是厚厚的過來路。
1997年,沈順年上任馬橋鎮黨委書記,他感覺馬橋鎮的經濟急需提振不能再拖。在確定了“要以工業經濟發展為主體”的發展路線后,沈順年帶著領導班子開始調查走訪、開會研討,靠著敏銳的眼光和實干的膽略,馬橋抓住了能填補中國紡織業一塊空白的經編產業,抓住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馬橋要建一個專門從事經編生產的工業園!
2000年10月,經浙江省發展計劃委員會批準,鄉鎮級的“海寧中國經編針織科技工業園”掛牌成立,這是浙江省級百家特色工業園區中唯一一個經編針織工業園。在園區成立之初,沈順年等園區管委會領導層就提出了“輻射全國、接軌世界,打造‘中國經編之都’”的戰略目標,并邀請行業專家制定了園區20年發展規劃。
截至目前,海寧經編園區占地范圍5平方公里,擁有入園企業403家,投產企業387家,擁有省批股份制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2010年1~10月,實現技工貿收入188.05億元,利稅8.92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36.31億元,同比增長42.5%;銷售134.50億元,同比增長46.2%;實現利稅5.71億元,同比增長4.5%。
加速不代表好 但是代表有活力
德國學者寫過一本書,結論說,隱形冠軍和產業集群沒有特別密切的聯系,但是在中國卻有特別明顯的關系。在一個集群中,它互相之間又競爭,又合作,又互相學習,又形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地區品牌。
沈順年說,海寧經編短短10多年時間,建立了一個經編產業園區,工業產值是170億元左右,大大小小企業有400多家,加速不代表好,但是代表有活力。因為海寧經編產業集群中都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更需要我們給他們一個機會。
海寧經編產業園區有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園區跟經編相關的產業占80%以上,也就是特色比較明顯;第二,園區設備比較先進,科技含量比較高,2/3設備都是進口的;第三,產品用途比較廣泛,經編產品既有服裝用和家用紡織品,還有產業用紡織品。
以前,很多老百總姓以為“經編就是編織袋子!”如今,經編運動服面料穿在了美國NBA隊員身上;經編多軸向玻璃纖維織物成為了全球最大風力發電機生產商的主供應商;第26屆奧運會的一半會旗采用了園區開發生產的高檔經編布;還有經編土工材料被用于青藏鐵路、滬杭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經編膜結構在上海世博會中亮相……
{page_break}
這些都是在沈順年的“經編王國”里的成績記錄。他說過他喜歡開會,因為開會需要用到經編的廣告布作裝飾,可以用到經編覆膜的筆記本,有一次他更是推薦一種用高新材料碳纖維編織設計的寫字筆。有一句調侃的話說“沈書記已經是經編的代名詞”,并不為過。
這兩年,經編產品很火暴,2010年園區該產業的增長率超過40%,處于了產業發展的較高水平。經編產業能夠經歷金融危機仍舊賺大錢,的確是沈書記笑得最開懷的一次。在他看來,航空航天用的有經編;地上跑的汽車有經編,油桶也有經編;身上穿的有經編,頭上的帽子也有經編;內衣有經編,外套也有經編,“經編有很大的潛力和很大的發展空間”。 服務是第一優勢 服務也是生產力
紡織業界很少有不熟悉沈順年名字的。因為身份的多重性,在行業許多會議和活動中總能見到他的身影。在海寧他還有海寧經編協會和馬橋經編協會的組織,開會解決問題更是經常的事。有人給沈書記安了一個熱衷參會的“會蟲”綽號,說來真有點兒貼切。
沈順年告訴記者,產業集群實際上是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指導下開展起來的。“我們搞經編的時候,開始只有四五家企業,產量不到5億元,通過10年的努力,弄到了幾百億元。”其一是黨的政策好,引導大家去經商辦企業;其二主要就是人才,還有一些資源共享、智力提高等等方面給企業帶來了實惠。更重要的就是政府和行業搭建了很好的平臺,特別是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同時對園區的發展提升又是一個很好的鞭策。
如何發揮集群的優勢,為中小企業搭建成長跑道,是海寧經編園區管委會的主要工作重點。在園區有商務便利、勞動力優勢、產業鏈集聚、而且有政府鼓勵與支持,企業發展減少了后顧之憂。而園區積極搭建了公共服務平臺、科技服務平臺、社會服務平臺、文化服務平臺、合作交流平臺、貿易交易平臺、金融服務平臺、咨詢服務平臺、培訓教育平臺、人才勞力平臺等10大服務平臺,為企業解決了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問題。沈書記在園區喊出的口號是“服務是第一優勢,服務也是生產力”。
以前總有個疑問,沈書記怎能把當地經濟引導管理得這么好,而且始終注入了持續而高漲的熱情?后來才知道,沈書記如酒香濃郁般的經編情結,是從了解行業、貼近行業再到服務行業十余年的經歷中培養來的。就這樣,他在紡織領域、在經編產業扎下了根。為了經編產業的發展和特色區域經濟的提升,他以身作則,在多元化、多層級的參與中服務著行業和企業。對此,沈順年的回答永遠是那句“多溝通是好的”。
過去10年引設備 未來10年聚人才
已經輝煌的馬橋經編未來要怎樣走?在沈順年的行動中,業內人可見一窺。
適應經編產品的應用范圍和拓展領域,產業用紡織品無疑是沈書記為馬橋經編確定的下一個轉型目標。在“園內提升、園外拓展”的方針下,海寧經編將突破燈箱廣告布、篷蓋布等中低等品種占主流的狀況,開發新型功能性面料、研究玻纖碳纖維多軸向經編織物、創新土工合成材料等方面。據了解,根據海寧經編的“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產業用紡織品將占到園區紡織品總量的更高比例。
然而,在浙江海寧,經編產業園能給企業提供的空間在哪里?土地資源緊張、勞動力成本高、環境保護等等都是會制約因素。對此,沈書記肯定,先發展起來的東部沿海地區是要向中西部轉移,就浙江來說,紡織產業真的已經到了非轉移不可的地步。他就環境容量和高房價問題解釋到,搞紡織,某種程度上講印染環節比制造更重要,關系到印染水和印染廢棄物處理;沿海地區房價太高,即使有外來工到當地打工,他們買不起房子,也留不住工人。
他常說,在一個地方要提升,一要做品牌,二要做服務,三要做總部,另外要用更長遠的眼光,做可持續發展的規劃,而不是簡單的復制。
沈順年一直強調,在沿海地區,不能單單講工程,要更重視現代服務業,就像海寧這個縣級市相對來說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空間很大,它還可以做品牌,可以搞商城,還可以搞經編總部商務區、創意園區等。園區管委會已經先行一步,為亟待發展的企業選中了離海寧交通便利的安徽郎溪。這樣,產業轉移后一方面為相對落后的地方服務,另一方面能夠重新保持空心化,把更高端的東西留在這里。
過去10年,沈書記把最好的經編機從德國拉到海寧,未來10年他要把經編機送走,再把國內外最好的服務業人才拉到馬橋,建立經編總部經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