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看企業用控制力決勝市場
不過判斷商業走勢并調整策略,和讓自己的產品真正在零售市場中取得好業績是兩回事,后者考驗的是企業如何進行有效控制。
一位考察過ZARA西班牙總部的人士曾描述過令他驚訝的場面:一個非常寬敞的設計大廳,2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同時忙碌工作,各人將設計初稿傳給各組組長,組長篩選出款式后,傳到總設計師處的電腦,只要總設計師在電腦上按下“確定”,圖紙便進入生產程序。
28天后,這個圖紙上的衣服就同時掛上了世界各地ZARA的專賣店。在歐洲則更快,只需要12天。
兩個同步運作的系統支撐著這個快速運作的核心。第一個是情報系統,遍布世界各地的ZARA時裝情報員將設計大師的最新作品精髓發回總部;另一個是物流體系,“這是我見過的最先進、效率最高的物流系統。”該人士說,他在ZARA20萬平方米的倉庫,只看到大約100個人工作。
當這樣的事情每天周而復始地發生時,就造就了ZARA無與倫比的市場控制力。
于是,從ZARA進入中國第一天起,它不但成為中國品牌的對手,更成為它們的老師和榜樣。
不過學習并非簡單模仿和照搬。
比如太平鳥,雖然公司也在極力打造快時尚,甚至目前每年已經能夠推出4500多個新款,達到ZARA的近一半,而且門店數量也在飛速增長,但公司依然把這個模式把握在可控范圍內。“只要我同意,太平鳥的時尚速度還可以更高,但我們在故意降速度,按自己的標準完善。”張江平說。
同時,公司的“快速時尚”明顯帶有自己的痕跡。
雖然同是款多量少,不過太平鳥更偏重借鑒日本風格:產品更加修身、更符合亞洲人的身材特點,在流行趨勢上也與世界同步。
“我覺得東京是亞洲最潮流、最有活力的地方,他們的視線是整個亞洲時尚,把整個亞洲最前沿的東西拿過來。我們的視線也一樣,符合太平鳥性格的東西、符合顧客需求的東西,會放到每一季產品和設計開發當中,讓我們的顧客能夠以最快速度感受到當前的時尚潮流。”太平鳥總經理陳紅朝說。
公司也把渠道策略控制在能力范圍之內。一線大城市核心商圈是國際品牌的必爭之地,資金和品牌上的差距使國內品牌在起點上就已經落后。而太平鳥選擇以二、三線城市為根據地,逐步擴張到一線城市的渠道策略,即在二三線城市建立龐大的渠道網絡,在一線城市則進入百貨商場設立專柜和開設少量專賣店,根據發展情況逐步占據一線大城市的“快速時尚”份額。
“我們尋找和發現無可替代的一切,包括最具創意的人才、最有創新精神的生產商以及最有活力的制度,給市場奉獻最獨特的時尚。”張江平說。
美特斯邦威同樣具備強大的開發能力。
2009年,公司的設計團隊共推出了4000多個新款,另外公司新品牌ME&CITY從生產到上架只需要20-30天。
不過在去年,美邦門店銷售與開店狀況都不太理想,主要由于去年的存貨、加盟商在危機中普遍是保現金而不是保門店業績以及沒有訂貨指標等問題,還有公司耗費了大量精力發展直營大店,而分散了對加盟體系的拓展。
這讓公司下大力氣進行改進,比如動用5.1億元資金建立自動化立體倉儲配送系統,其自動分揀配送裝箱系統來自荷蘭VANRIET。采用這套系統后,公司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訂貨會由原來的4次增加到7次。
效果也相當明顯,從去年四季度看,公司加盟體系的銷售已經開始有所增長,今年部分加盟商的開店意向也出現了積極狀態。
即便如此,公司依然準備加強控制力度,比如專注于提高門店效率。
分析人士認為,國內品牌服裝行業整體發展時間不長,門店效率尚有很大提升空間,任何時候都要注重門店的精耕,提升零售的效益。
美邦希望在今年將直營門店效率控制在一個較好的水平上,為此,公司計劃首先從產品入手,繼續通過細化產品系列與類別,使產品更豐滿化,加強主題故事產品推廣,以及實現產品的定位更清晰全面;全面提升門店形象,完善貨品布局、強化產品組合,提高陳列搭配組織能力,并且更好的考慮消費者行為;加大培養有能力的店長級一線人員。推行門店經理制,使店長的職權加大,以及幫助他們提升能力,以提高快速反應和決策能力;重視門店的績效管理,建立財務經營績效管理部,對門店經營提出建議并及時改進。
而對2009年市場業績并不理想的ME&CITY,公司同樣認為能夠通過有效的控制實現突破。
目前,通過公司優秀的品牌運營、渠道管理和供應鏈管理能力,這種突破已經慢慢體現。比如營銷宣傳,在經過了一系列頗具創新精神和想象力的營銷之后,不久前,公司還讓自己出現在國際著名時尚雜志中——上了《VOGUE》一整版的廣告,夾在香奈兒和蘭蔻中間;而在國內時尚雜志中,ME&CITY更是經常與ZARA和H&M等國際品牌一起,為讀者提供時尚搭配的穿著建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對最近一直力推的大店的控制力,分析人士說,由于新開大店過多,給美邦帶來了費用增長過高的問題,比如一次性鋪開上百家店,規劃上不太合理,成本收益時間沒有匹配好。同時,門店和總部建設需要增加很多人才,人工成本也大大增加。這些問題給公司增加了很多成本支出。
其實對于擴張問題,張江平和中國動向的陳義紅看得很清楚。
陳義紅在2005年完全可以收購KAPPA的全球使用權,但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看起來“性價比”更高的選擇,因為陳義紅自己認為他只了解中國市場,只熟悉中國消費者,海外市場則缺乏把握,無法控制。
“還是應該不停鍛煉‘身體’,把每個‘器官’都練健康了”,張江平也說,“首先應該完善內部管理,否則得到的可能是高成本和混亂。”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